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6-12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
| 1 牡丹的药用价值 | 第12页 |
| 2 牡丹根腐病的危害 | 第12页 |
| 3 牡丹根腐病的病原菌 | 第12-13页 |
| 4 同工酶和胞壁降解酶与致病性的关系 | 第13-14页 |
| 5 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RAPD 分析 | 第14-16页 |
| 6 药用牡丹(丹皮)根腐病的防治 | 第16-17页 |
| 引言 | 第17-19页 |
|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31页 |
| 1 试验材料 | 第19-20页 |
| ·供试菌株 | 第19页 |
| ·供试培养基 | 第19-20页 |
| 2 供试试剂与仪器 | 第20-22页 |
| ·同工酶的试剂 | 第20页 |
| ·果胶酶活性测定的试剂 | 第20页 |
| ·纤维素酶活性测定的试剂 | 第20-21页 |
| ·RAPD 分析的主要试剂 | 第21页 |
| ·供试仪器 | 第21-22页 |
| 3 试验方法 | 第22-31页 |
| ·同工酶电泳分析 | 第22-24页 |
| ·电泳方法 | 第22页 |
| ·样品的制备 | 第22页 |
| ·电泳 | 第22-23页 |
| ·凝胶染色 | 第23页 |
| ·酯酶(Esterase, EST)的染色方法 | 第23页 |
| ·可溶性蛋白(Soluble protein)的染色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丹皮根腐病菌细胞壁降解酶测定 | 第24-25页 |
| ·丹皮根腐病菌活体外细胞壁降解酶的培养和提取 | 第24页 |
| ·果胶酶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24页 |
| ·果胶酶活力的测定 | 第24页 |
| ·纤维素酶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24-25页 |
| ·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| 第25页 |
| ·丹皮根腐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 分析 | 第25-28页 |
| ·供试菌株 | 第25页 |
| ·菌丝培养 | 第25-26页 |
| ·丹皮根腐病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 | 第26-28页 |
| ·枯草芽孢杆菌对丹皮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| 第28-29页 |
| ·哈茨木霉对丹皮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| 第29-31页 |
| ·菌落生长抑制测定 | 第29页 |
| ·菌丝生长抑制测定 | 第29页 |
| ·哈茨木霉TH-1 对丹皮根腐病菌作用机制的研究 | 第29-31页 |
|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43页 |
| 1 丹皮根腐病菌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电泳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·丹皮根腐病菌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 | 第31-32页 |
| ·丹皮根腐病菌的可溶性蛋白图谱 | 第32-33页 |
| 2 丹皮根腐病菌细胞壁降解酶测定 | 第33-34页 |
| ·丹皮根腐病菌果胶酶活性测定 | 第33页 |
| ·丹皮根腐病菌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| 第33-34页 |
| 3 丹皮根腐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 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·DNA 浓度检测结果 | 第34页 |
| ·RAPD 扩增图谱 | 第34-36页 |
| 4 枯草芽孢杆菌对丹皮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| 第36-37页 |
| 5 哈茨木霉 TH-1 及其代谢液对丹皮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| 第37-43页 |
| ·哈茨木霉TH-1 活菌对丹皮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 | 第37-39页 |
| ·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结果 | 第37-38页 |
| ·杯碟法测定结果 | 第38-39页 |
| ·哈茨木霉菌株的代谢液对丹皮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 | 第39-40页 |
| ·哈茨木霉菌株的灭活滤液对丹皮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 | 第40-41页 |
| ·哈茨木霉菌株对丹皮根腐病菌拮抗机制 | 第41-43页 |
| ·菌落间相互作用 | 第41-42页 |
| ·菌丝间相互作用 | 第42-43页 |
| 讨论 | 第43-47页 |
| 1 丹皮根腐病菌同工酶电泳分析 | 第43页 |
| 2 丹皮根腐病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3 丹皮根腐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 分析 | 第44页 |
| 4 枯草芽孢杆菌对丹皮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| 第44-45页 |
| 5 哈茨木霉TH-1 菌株对丹皮根腐病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 | 第45-47页 |
| 结论 | 第47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-57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57页 |
| 附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: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