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3页 |
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| 第9-14页 |
一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历程 | 第9-12页 |
二、近年来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4-18页 |
一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二、医疗保障的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8-21页 |
一、社会保障制度 | 第18-19页 |
二、农村卫生医疗保障制度 | 第19页 |
三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| 第19页 |
四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| 第19-20页 |
五、新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比分析 | 第20-21页 |
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一、文献研究 | 第21页 |
二、调查研究与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| 第23-25页 |
第一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云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状分析 | 第25-48页 |
第一节 调查地点的选择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调查地点基本情况 | 第26页 |
一、地理位置与人口经济状况 | 第26页 |
二、医疗卫生发展状况 | 第26页 |
第三节 开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介绍 | 第26-31页 |
一、目的与目标 | 第26-27页 |
二、基本原则 | 第27页 |
三、管理组织 | 第27-28页 |
四、基金筹集 | 第28-29页 |
五、基金分配与使用 | 第29页 |
六、基金监督与审计 | 第29-30页 |
七、就医与补偿 | 第30-31页 |
第四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状分析 | 第31-48页 |
一、样本容量、抽样方法与研究方法 | 第31-32页 |
二、样本基本情况 | 第32-36页 |
三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现状 | 第36-48页 |
第四章 云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问题 | 第48-60页 |
第一节 从合作医疗需求方角度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| 第48-52页 |
一、高参合率背后隐藏的信任缺失问题 | 第48-49页 |
二、传统家庭风险分担机制淡化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吸引力 | 第49-50页 |
三、在自愿原则下参合农民的逆向选择问题 | 第50-51页 |
四、农村在外务工人员参合难 | 第51-52页 |
第二节 从合作医疗供给方角度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| 第52-55页 |
一、定点医疗机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| 第52-53页 |
二、医疗行为约束机制的缺失 | 第53-55页 |
三、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低,医疗设施简陋 | 第55页 |
第三节 从政府角度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问题 | 第55-60页 |
一、政府筹资难 | 第56-57页 |
二、政府的监管难 | 第57-58页 |
三、政府的制度建设难 | 第58-60页 |
第五章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 | 第60-68页 |
第一节 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进程 | 第60页 |
第二节 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和引导工作,并注意工作方法 | 第60-61页 |
第三节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机制 | 第61-62页 |
一、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 | 第61-62页 |
二、探索新的筹资方式,降低筹资的成本支出 | 第62页 |
第四节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激励与约束机制 | 第62-63页 |
一、对参合农民的激励机制 | 第63页 |
二、对参合农民的约束机制 | 第63页 |
第五节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管理机制 | 第63-65页 |
一、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 | 第63-64页 |
二、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| 第64-65页 |
第六节 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投入,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| 第65-66页 |
第七节 寻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有机结合 | 第66-68页 |
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附录 | 第72-7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5-76页 |
后记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