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导论 | 第10-28页 |
第一节 研究目的的澄清 | 第10-22页 |
一、公法人:一种制度与组织手段 | 第11-13页 |
二、公法人缺位:我国法人制度的局限 | 第13-16页 |
三、公法人制度:我国行政改革现实运作的需要 | 第16-22页 |
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22-28页 |
一、研究方法上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二、研究框架 | 第23-28页 |
第一章 作为公法体系基础性概念的公法人 | 第28-59页 |
第一节 公法人概念的缘起:研究的起点 | 第28-38页 |
一、公权力意志的人格化:理性主义思维与权利本体论的必然 | 第28-31页 |
二、公法人主体地位的明确化:实证主义方法与法学科学化的结果 | 第31-34页 |
三、公法人的制度化:现实主义立场与公法认识论变迁的体现 | 第34-38页 |
第二节 主体:公法人的制度媒介 | 第38-44页 |
一、主体:一个永恒的法律命题 | 第38-40页 |
二、行政主体:公法人的实质内核 | 第40-44页 |
第三节 公私法的分立:公法人的存在基础 | 第44-52页 |
一、公私法分立:一种传统和需要 | 第44-49页 |
二、公私法人分立:公私法二元分立的延伸 | 第49-52页 |
小结:殊途同归的必然 | 第52-59页 |
第二章 相互融合的法律表征与制度功能 | 第59-97页 |
第一节 公法人的法律表征 | 第59-71页 |
一、公法人的主体性 | 第59-63页 |
二、公法人的权利能力 | 第63-67页 |
三、公法人的公共目的性 | 第67-71页 |
第二节 以法人格化的方式实现行政分权下的自治 | 第71-77页 |
一、组织人格化:自治的法律特征 | 第72-74页 |
二、两种分权基础上的两种自治 | 第74-77页 |
第三节 以法人化的方式应对科层制的弊端 | 第77-91页 |
一、真理:没有永恒的模式,只有永恒的变革 | 第79-84页 |
二、机关法人化:政府再造的产物 | 第84-91页 |
小结:一种历久弥新的组织制度 | 第91-97页 |
一、分权授能:公法人制度繁荣的基础 | 第91-93页 |
二、公法人: 间接行政的组织载体 | 第93-95页 |
三、公法人的定位:市场与科层之间 | 第95-97页 |
第三章 目的主导的公法人组织形态类型化 | 第97-133页 |
第一节 组织目的:公法人组织形态类型化的基点 | 第97-107页 |
一、目的决定公法人组织形态的类型化 | 第97-102页 |
二、目的决定公法人组织形态的相对性 | 第102-107页 |
第二节 目的基础上的公法人组织形态 | 第107-122页 |
一、作为自治载体的公法社团 | 第108-112页 |
二、承载着服务职能的公营造物 | 第112-117页 |
三、作为目的性财产的公法财团 | 第117-122页 |
第三节 以绩效管理为目标的行政法人 | 第122-130页 |
一、绩效:行政法人的存在目的 | 第122-126页 |
二、公共性与企业性的结合:行政法人组织形态的特点 | 第126-130页 |
小结:类型化与超越类型化 | 第130-133页 |
第四章 以目的保障为基础的公法人法律规制 | 第133-164页 |
第一节 公法人法律规制的核心 | 第133-142页 |
一、组织形成权的法律保留:公法人民主合法性的基础 | 第133-137页 |
二、合法性监督:自主与监督的平衡 | 第137-142页 |
第二节 以权力整合为目的的法律规制 | 第142-152页 |
一、公法社团:寓分权于权力整合中的产物 | 第142-148页 |
二、自治与法治的协调 | 第148-152页 |
第三节 体现结果导向的绩效监督 | 第152-163页 |
一、绩效:公益正当性的要求 | 第153-156页 |
二、绩效:结果导向的规制目标 | 第156-163页 |
小结:组织目的是法律规制的基点 | 第163-164页 |
第五章 公法人制度功能在我国现实中的契合 | 第164-221页 |
第一节 目标性契合:公法人与大部制之间 | 第164-180页 |
一、历次改革:目标在渐进中明确 | 第164-172页 |
二、大部制与公法人制度的目标性契合 | 第172-180页 |
第二节 功能性契合之一:公法人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| 第180-199页 |
一、我国事业单位的形成与制度演变 | 第181-185页 |
二、困境与问题 | 第185-190页 |
三、分类归位 | 第190-199页 |
第三节 功能契合之二:公法人与我国团体自治的制度完善 | 第199-218页 |
一、社会结构在改革中分化 | 第200-202页 |
二、制度形成中的法团主义因素 | 第202-208页 |
三、自治外在形式与内在机制的完善 | 第208-218页 |
小结:必要的理论回应 | 第218-221页 |
结论 公法人:一个组织法的范畴 | 第221-228页 |
一、任务形塑组织 | 第221-223页 |
二、共性与个性之间 | 第223-226页 |
三、借鉴而非移植 | 第226-2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8-239页 |
附录 | 第239-252页 |
跋 | 第2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