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7页 |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22页 |
1 前言 | 第22-36页 |
·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| 第22-24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3-24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4-33页 |
·煤自然发火期研究状况 | 第24-26页 |
·煤低温氧化过程基本参数研究状况 | 第26-30页 |
·煤堆自燃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| 第30-3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3-36页 |
2 松散煤体氧化放热强度及热物性参数测试方法 | 第36-69页 |
·引言 | 第36页 |
·松散煤体氧化放热强度及导热系数测试方法 | 第36-60页 |
·氧化放热强度及导热系数测试原理 | 第36-42页 |
·氧化放热强度及导热系数测试实验系统 | 第42-45页 |
·导热系数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| 第45-49页 |
·氧化放热强度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| 第49-60页 |
·松散煤体内氧气扩散系数实验研究 | 第60-62页 |
·氧气扩散系数实验测定原理 | 第61页 |
·氧气扩散系数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松散煤体渗透系数测定实验研究 | 第62-67页 |
·渗透系数测定原理 | 第63-64页 |
·渗透系数测定装置 | 第64-65页 |
·渗透系数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5-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3 煤低温氧化动力学参数测试实验 | 第69-80页 |
·引言(Intrduction) | 第69页 |
·动力学参数计算模型(Calculating Model of Kinetic Parameters) | 第69-70页 |
·实验研究方法(Experimental Method) | 第70-71页 |
·实验设备(Experimental Device) | 第70-71页 |
·实验过程(Experimental Process) | 第71页 |
·松散煤体耗氧速率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71-76页 |
·化学动力学参数计算分析 | 第76-7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4 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快速、定量测定方法研究 | 第80-106页 |
·概述 | 第80-81页 |
·煤最短自然发火期计算模型建立 | 第81-90页 |
·煤最短自然发火期计算物理模型 | 第81-82页 |
·煤最短自然发火期二维数学模型 | 第82-90页 |
·数学模型的解算方法 | 第90-94页 |
·差分方程建立 | 第90-92页 |
·边界条件确定 | 第92-93页 |
·煤自燃过程基本参数确定 | 第93-94页 |
·利用热重分析法测试煤自热过程中水分蒸发热 | 第94-98页 |
·实验方法(Experimental Method) | 第94-95页 |
·水分蒸发速率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95-97页 |
·煤自热过程中水分蒸发热计算模型 | 第97-98页 |
·煤最短自然发火期数值解算及应用 | 第98-104页 |
·实验煤样矿井自然发火情况 | 第98-99页 |
·模型的解算 | 第99-101页 |
·煤最短自然发火期解算结果及分析 | 第101-10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5 煤堆自燃规律数值模拟及防治技术实验研究 | 第106-124页 |
·煤堆二维空间自热升温数学模型 | 第106-107页 |
·煤堆自热氧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| 第107-115页 |
·煤堆数值模拟的几何模型建立 | 第107-108页 |
·煤堆自热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108-110页 |
·煤堆自燃防治措施提出 | 第110-111页 |
·细煤覆盖煤堆数值模拟研究 | 第111-115页 |
·煤堆自燃防治技术模拟实验研究 | 第115-122页 |
·实验原理 | 第115-116页 |
·模拟实验装置 | 第116-118页 |
·煤堆升温氧化规律实验结果分析 | 第118-12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2-124页 |
6 煤堆自燃防治技术现场试验 | 第124-136页 |
·试验方案 | 第124-125页 |
·试验煤堆概况 | 第124页 |
·试验过程 | 第124-125页 |
·现场试验测试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| 第125-126页 |
·温度及气样测量管结构 | 第125-126页 |
·氧气及一氧化碳检测系统 | 第126页 |
·煤堆试验结果分析 | 第126-134页 |
·覆盖不同厚度细煤的煤堆试验结果对比 | 第126-130页 |
·细煤覆盖煤堆与未覆盖煤堆自热情况对比 | 第130页 |
·煤堆自热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30-13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7 结论及展望 | 第136-140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36-138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138-139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39-1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0-146页 |
附录1 | 第146-148页 |
附录2 | 第148-153页 |
附录3 | 第153-15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54-157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