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21页 |
1 绪论 | 第21-3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1-23页 |
·冲击矿压研究综述 | 第23-28页 |
·冲击矿压机理 | 第24-26页 |
·冲击矿压预测预报 | 第26-27页 |
·冲击矿压治理 | 第27-28页 |
·褶皱区冲击矿压显现特点及研究进展 | 第28-30页 |
·褶皱区冲击矿压显现特点 | 第28-29页 |
·褶皱区冲击矿压研究进展 | 第29-30页 |
·构造应力场研究现状 | 第30-31页 |
·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32-34页 |
2 地应力的形成和褶皱区冲击矿井的地应力场特征 | 第34-47页 |
·引言 | 第34页 |
·地应力的形成及主要影响因素 | 第34-41页 |
·地应力的成因 | 第34-39页 |
·地应力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 | 第39-41页 |
·褶皱区典型冲击矿压矿井的地应力状态 | 第41-43页 |
·甘肃华砚矿区地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| 第43-45页 |
·区域构造概况 | 第43页 |
·现今地应力测量 | 第43-44页 |
·地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3 应力场中试件降压冲击破坏效应的实验研究 | 第47-62页 |
·引言 | 第47页 |
·实验目的及内容 | 第47-48页 |
·实验依据及设计方法 | 第48-51页 |
·实验依据 | 第48-50页 |
·试样的制备 | 第50-51页 |
·实验设备 | 第51-53页 |
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3-61页 |
·变形和破坏特征 | 第53-55页 |
·轴向应力对试样破坏应力降的演化规律 | 第55-56页 |
·侧向应力对试样破坏应力降的演化规律 | 第56-57页 |
·抗压强度对试样破坏时应力降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·降压破坏的声电效应特征 | 第58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4 最大水平应力对冲击矿压的作用机制研究 | 第62-71页 |
·引言 | 第62页 |
·冲击矿压发生的临界最大主应力机理 | 第62-68页 |
·巷道围岩破坏的力学条件 | 第62-66页 |
·巷道围岩冲击的能量准则 | 第66-67页 |
·冲击矿压发生的临界最大主应力机理 | 第67-68页 |
·最大水平应力对冲击矿压的作用机制 | 第68-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5 褶皱区最大水平应力和采动应力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 | 第71-99页 |
·引言 | 第71页 |
·FLAC 计算程序说明 | 第71-74页 |
·FLAC 简介 | 第71-72页 |
·FLAC 运行理论基础 | 第72-73页 |
·FLAC 中Creep 蠕变分析理论基础 | 第73-74页 |
·FLAC 优、缺点 | 第74页 |
·水平加载作用下褶皱形成过程中的最大水平应力和变形演化规律 | 第74-81页 |
·单层褶皱的形成及最大水平应力、变形演化规律 | 第74-77页 |
·多层褶皱的形成及最大水平应力演化规律 | 第77-78页 |
·最大水平应力控制因素的影响 | 第78-81页 |
·单工作面不同推进方向、距褶皱轴部不同距离时的应力场变化 | 第81-92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81-82页 |
·数值模拟方案及相关概念 | 第82页 |
·工作面不同推进方向时的应力场变化规律 | 第82-86页 |
·推采相同距离时应力场变化比较 | 第86-87页 |
·应力场影响因素分析 | 第87-92页 |
·褶皱区多工作面不同开采顺序时的应力场变化规律 | 第92-97页 |
·模拟方案 | 第92-93页 |
·应力场变化规律 | 第93-9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7-99页 |
6 褶皱区巷道围岩冲击危险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99-111页 |
·引言 | 第99页 |
·构造应力状态的影响 | 第99-100页 |
·煤岩体单轴抗压强度的影响 | 第100-101页 |
·支承压力的影响 | 第101-102页 |
·巷道掘进方向的影响 | 第102-103页 |
·沿最小水平应力方向开挖巷道 | 第102页 |
·沿最大水平应力方向开挖巷道 | 第102-103页 |
·褶皱区工作面布置的影响 | 第103-104页 |
·褶皱区工作面不同推进方向 | 第103页 |
·褶皱区多工作面不同开采顺序 | 第103-104页 |
·构造应力条件下扰动应力波的影响 | 第104-108页 |
·扰动应力波的影响机制 | 第104-105页 |
·构造应力条件下扰动应力波影响的数值模拟 | 第105-108页 |
·褶皱区工作面和巷道防冲思路和控制对策 | 第108-10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7 褶皱区冲击矿压灾害防治实践 | 第111-123页 |
·工作面地质、开采条件 | 第111-112页 |
·原始地应力场研究 | 第112-116页 |
·地应力测量 | 第112页 |
·原始地应力场的模拟分析 | 第112-116页 |
·2502 采区工作面防冲优化布置设计 | 第116-117页 |
·工作面冲击危险性预测 | 第117-118页 |
·煤样单轴抗压强度和冲击倾向性测定 | 第117页 |
·工作面冲击危险性综合指数法分析 | 第117-118页 |
·冲击矿压控制措施 | 第118-122页 |
·工作面两巷实体煤控制措施 | 第119-120页 |
·掘进面的控制措施 | 第120页 |
·冲击矿压控制措施的效果检验 | 第120-12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2-123页 |
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123-126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23-125页 |
·展望 | 第125-1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-13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33-136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