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郊区规划、卫星城规划论文

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的构建--理论与实证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3页
1 绪论第13-40页
   ·研究的背景及缘起第13-18页
   ·研究的内容和现状第18-36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对象第18-19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范围第19-20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现状第20-36页
   ·研究的意义第36-37页
   ·研究的方法第37页
   ·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内容第37-40页
2 我国近郊新城的相关认知第40-66页
   ·我国近郊新城的发展概述第40-52页
     ·近郊新城的定义第40-43页
     ·近郊新城的类型综述第43-45页
     ·近郊新城的发展情况综述第45-47页
     ·近郊新城的实例分析第47-52页
   ·近郊新城发展的重要意义第52-61页
     ·是我国特大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第52-57页
     ·实现城市区域网络化发展的重要方式第57-59页
     ·成为现代新经济发展空间的主要载体第59-60页
     ·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发展途径第60-61页
   ·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构建的要求第61-65页
     ·尊重我国人多地少、资源极其缺乏的现实国情第61-62页
     ·适应我国当前城市空间拓展的内生机制第62页
     ·满足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的需求第62页
     ·满足我国独有的城市开发程序及方式的需求第62-6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5-66页
3 可持续城市形态的相关认知第66-90页
   ·可持续城市形态的相关概念分析第66-69页
     ·定义区分第66-67页
     ·内涵构成第67-68页
     ·内在特性第68-69页
   ·可持续城市形态的发展策略研究第69-76页
     ·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策略与评价第69-72页
     ·紧凑城市的设计策略第72-74页
     ·精明增长理论的设计策略第74-75页
     ·归纳与总结第75-76页
   ·可持续城市形态的评价第76-81页
     ·可持续城市形态的评价原则第76-78页
     ·国内外相关评价标准与方法第78-81页
   ·可持续城市形态构建的方法论第81-89页
     ·系统论的观点第81-82页
     ·全息论的观点第82-83页
     ·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观点第83-8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9-90页
4 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借鉴第90-107页
   ·英国新城发展的借鉴研究第90-94页
     ·设计思想基础第90-91页
     ·与主城的关系第91页
     ·土地性质利用第91-92页
     ·道路交通组织第92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92-94页
   ·法国新城发展的可持续形态研究第94-97页
     ·设计思想基础第95页
     ·与主城的关系第95页
     ·土地性质利用第95-96页
     ·道路交通组织第96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96-97页
   ·日本东京新城发展的可持续形态研究第97-100页
     ·设计思想基础第98页
     ·与主城的关系第98-99页
     ·土地性质利用第99页
     ·道路交通组织第99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99-100页
   ·中国香港新市镇发展的可持续形态研究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·设计思想基础第101页
     ·与主城的关系第101页
     ·土地性质利用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·道路交通组织第102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102-103页
   ·国外新城可持续形态构建的经验总结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·从整体区域发展的角度规划新城建设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·实行紧凑发展的总体策略第104页
     ·实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第104页
     ·构建与公共交通发展相耦合的城市总体形态第104页
     ·基于城市发展主轴的轴向发展策略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·土地利用性质的多元混合发展第105-10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6-107页
5 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构成系统的分类研究第107-172页
   ·新城合理规模研究第107-117页
     ·城市规模问题研究的现状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·城市规模问题的研究原则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·城市合理规模确定的可行性方法研究第109-117页
   ·新城土地利用性质布局研究第117-142页
     ·近郊新城土地性质利用的功能系统第117-134页
     ·基于公交导向的土地利用布局第134-142页
   ·新城空间结构研究第142-154页
     ·空间结构的分类研究第142-149页
     ·空间结构的选择影响因素研究第149-151页
     ·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第151-152页
     ·半网络状空间结构的形成方式第152-154页
   ·新城的道路交通系统第154-165页
     ·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原则第154-155页
     ·近郊新城可持续道路交通网络的特征分析第155-158页
     ·近郊新城可持续道路交通构成类型研究第158-165页
   ·新城景观系统的研究第165-171页
     ·景观系统构成第165-169页
     ·景观系统设计原则第169-170页
     ·景观系统设计方法第170-17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71-172页
6 可持续形态核心构成要素研究第172-210页
   ·带状空间(STRIPS)第173-183页
     ·带状空间的特性分析第173-176页
     ·当前带状空间的运用第176-180页
     ·带形空间在新城建设中的运用问题第180-183页
   ·区域单元(REGION UNITS)第183-194页
     ·区域单元思想的演进第183-187页
     ·可持续形态中区域单元构建的要求第187-190页
     ·典型区域单元模式的构想第190-194页
   ·节点(NODES)第194-203页
     ·基于轨道交通站点的节点空间第195-200页
     ·换乘枢纽节点第200-203页
   ·楔形空间(WEDGES)第203-209页
     ·楔形空间的含义第203页
     ·楔形空间的分类第203-204页
     ·楔形空间的功能第204-205页
     ·楔形空间与传统环状绿带的对比第205-207页
     ·楔形空间的实际运用第207-20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09-210页
7 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的构建方法研究第210-228页
   ·他组织构建方法的运用研究第210-217页
     ·他组织方法的运用范畴研究第210-212页
     ·他组织方法的阶段运用研究第212-217页
   ·自组织构建方法的运用研究第217-227页
     ·自组织方法的目标与定位第217-218页
     ·自组织城市空间特性研究第218-220页
     ·自组织城市空间的构建研究第220-22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27-228页
8 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构建的管理运作研究第228-245页
   ·国外成功经验的启示与借鉴第228-235页
     ·英国新城的运作经验第228-229页
     ·法国新城的运作经验第229-231页
     ·日本新城的运作经验第231-232页
     ·中国香港的运作经验第232-233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233-235页
   ·我国近郊新城建设运作与管理的现状分析第235-240页
     ·我国新城经营开发的基本制度依据——土地储备制度第235-236页
     ·我国新城的管理运作机构设置第236页
     ·当前我国新城管理运作机制的评价第236-240页
   ·我国近郊新城建设运作与管理方式的优化调整第240-244页
     ·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第240页
     ·优化调整政府相关机构的职责与功能第240-241页
     ·突出规划设计的强化确定及导引作用第241-242页
     ·创建切实可行的公众参与的方法与程序第242-24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44-245页
9 可持续形态构建理论的规划实践第245-273页
   ·广州萝岗新城的规划实践第245-261页
     ·广州萝岗新城的建设背景第245-246页
     ·广州萝岗新城规划设计策略第246-248页
     ·萝岗新城可持续形态的构建第248-260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260-261页
   ·重庆东部新城的规划实践第261-273页
     ·茶园新城的规划实践第261-267页
     ·鱼嘴新城的规划实践第267-272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272-273页
10 结语:我国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构建之路第273-278页
   ·我国近郊新城的认识论问题第273页
   ·可持续形态的认识论问题第273-274页
   ·国外新城可持续形态构建的学习借鉴问题第274页
   ·可持续形态各构成系统的分类认识问题第274页
   ·可持续城市形态的外部表征要素认识问题第274-275页
   ·可持续城市形态构建的方法论问题第275页
   ·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构建的管理运作问题第275-278页
致谢第278-279页
参考文献第279-286页
附录第286页

论文共28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模式的研究
下一篇:巨型框架结构—筏基—砂卵石地基的静动力共同作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