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的学术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的实践意义 | 第11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3页 |
| ·研究视角的创新 | 第13页 |
| ·研究内容的创新 | 第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| 2 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1页 |
| ·失地农民安置的有关概念界定 | 第18页 |
| ·征地 | 第18页 |
| ·失地农民 | 第18页 |
| ·城乡统筹 | 第18页 |
| ·可持续生计理论 | 第18-19页 |
| ·失地农民安置的价值取向与政策目标 | 第19-21页 |
| ·实现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 | 第19页 |
| ·可持续生计下失地农民安置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| ·可持续生计下失地农民安置的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3 失地农民安置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| 第21-25页 |
| ·研究设计 | 第2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| ·问卷调查 | 第21页 |
| ·访谈调查 | 第21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21-22页 |
| ·问卷结构与统计方法 | 第22页 |
| ·问卷的结构和内容 | 第22页 |
| ·问卷的统计方法 | 第22页 |
| ·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| 第22-23页 |
| ·问卷的信度检验 | 第22-23页 |
| ·问卷的效度检验 | 第23页 |
| ·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| 第23-25页 |
| 4 失地农民生计现状的实证分析 | 第25-37页 |
| ·问卷调查指标的统计分析 | 第25-30页 |
| ·征地补偿 | 第25-26页 |
| ·住房安置 | 第26页 |
| ·就业安置 | 第26-27页 |
| ·社会保障 | 第27-28页 |
| ·生活质量满意度 | 第28-30页 |
| ·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人口变量分析 | 第30-37页 |
| ·基于年龄变量的拆迁安置满意度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基于年龄变量的社会保障认同度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·基于年龄变量的生活质量提高认同度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·基于受教育程度变量的拆迁安置满意度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·基于受教育程度变量的生活质量提高认同度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基于就业状况变量的拆迁安置满意度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基于就业状况变量的生活质量提高认同度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5 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负面影响及原因分析 | 第37-42页 |
| ·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·经济补偿标准偏低的负面影响 | 第37页 |
| ·住房安置滞后的负面影响 | 第37页 |
| ·失地农民就业难的负面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·失地农民“社保真空”的负面影响 | 第38页 |
| ·生活质量下降的负面影响 | 第38页 |
| ·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8-42页 |
| ·安置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| 第39-40页 |
| ·自身能力的不可持续性 | 第40页 |
| ·城镇化进程中互动机制失调 | 第40-42页 |
| 6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 | 第42-53页 |
| ·提高失地农民征地补偿,确保可持续生计的前提 | 第42-43页 |
| ·制定合理补偿标准,确保利益底线 | 第42-43页 |
| ·探索长效补偿机制,实现持续收益 | 第43页 |
| ·完善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,构建可持续生计的基础 | 第43-44页 |
| ·住房安置的基本原则 | 第43-44页 |
| ·建设农民新居,入住城市社区 | 第44页 |
| ·完善社区管理,提升生活质量 | 第44页 |
| ·加大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,抓好可持续生计的重点 | 第44-47页 |
| ·加强就业培训,增强就业能力 | 第44-45页 |
| ·加强教育引导,转变就业观念 | 第45页 |
| ·优化就业服务,创建就业平台 | 第45页 |
| ·发展社区服务业,开发社区岗位 | 第45-46页 |
| ·提供政策优惠,鼓励自主创业 | 第46页 |
| ·加大法律支持,提供法律保障 | 第46-47页 |
| ·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,完善可持续生计的基本保障 | 第47-53页 |
| ·以“贫有所靠”为目标,建立适当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| 第47-48页 |
| ·以“病有所医”为目标,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| 第48-49页 |
| ·以“老有所养”为目标,建立具有实质内容的养老保险制度 | 第49-51页 |
| ·以“壮有所业”为目标,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和就业保障制度 | 第51-52页 |
| ·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和保障 | 第52-53页 |
| 7 结论 | 第53-54页 |
| 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53页 |
| ·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53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| 附录 | 第58-62页 |
| A. 城乡统筹中失地农民安置情况调查问卷 | 第58-61页 |
| B.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61-62页 |
| C.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