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7页 |
| 摘要 | 第7-8页 |
| 1 引言 | 第8页 |
| 2 文献综述 | 第8-17页 |
| ·小麦产量育种的途径 | 第8-10页 |
| ·引种 | 第9页 |
| ·系统育种 | 第9页 |
| ·杂交育种 | 第9页 |
| ·杂种小麦的选育 | 第9页 |
| ·诱变育种 | 第9页 |
| ·小麦的远缘杂交 | 第9-10页 |
| ·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| 第10页 |
| ·小麦产量性状的选择方法 | 第10-15页 |
| ·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选育 | 第10-11页 |
| ·小麦矮化育种 | 第11-12页 |
| ·收获指数和生物学产量的提高 | 第12页 |
| ·株型育种与高光效育种 | 第12-13页 |
| ·协调源一库关系的育种 | 第13-15页 |
| ·高产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和植株性状的选择 | 第15-17页 |
| ·高产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的选择 | 第15-16页 |
| ·高产小麦株型与冠层性状的选择 | 第16-17页 |
| 3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供试材料与田间试验 | 第17页 |
| ·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18页 |
| 4 结果与分析 | 第18-33页 |
| ·各性状遗传变异和选择效果分析 | 第18-21页 |
| ·小麦各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| 第21-30页 |
| ·参试品种( 系) 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性状的综合选择 | 第31-33页 |
| 5 结论与讨论 | 第33-35页 |
| ·正确认识成产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| 第33页 |
| ·综合协调库源关系才能获得高产 | 第33页 |
| ·通过综合选择提高对产量的选择效果 | 第33-34页 |
| ·研究大面积推广品种的性状特点对杂种后代选择的启迪作用 | 第34-3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5-38页 |
| ABSTRACT | 第38-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