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8页 |
| 摘要 | 第8-9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9-15页 |
| ·作物生产潜力的概念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外作物生产潜力研究概况 | 第10-12页 |
| ·国外作物生产潜力研究概况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作物生产潜力研究概况 | 第11-12页 |
| ·作物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河南省水稻气候生态区划 | 第13-15页 |
| 2 引言 | 第15-16页 |
| 3 研究方法 | 第16-19页 |
| ·水稻生产潜力的估算模型 | 第16-17页 |
| ·光合生产潜力 | 第16-17页 |
| ·光温生产潜力 | 第17页 |
| ·光温水生产潜力 | 第17页 |
| ·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| 第17页 |
| ·河南省不同生态区水稻生育期间太阳辐射量的模拟 | 第17-19页 |
| 4 河南省水稻生产潜力的估算 | 第19-22页 |
| ·光合生产潜力的估算 | 第19-20页 |
| ·光温生产潜力的估算 | 第20-21页 |
| ·光温水生产潜力的估算 | 第21页 |
| ·光温水土生产潜力的估算 | 第21-22页 |
| 5 河南省水稻实际产量与生产潜力的比较分析 | 第22-31页 |
| ·河南省不同生态区水稻生产情况 | 第22-23页 |
| ·河南省水稻实际产量及生产状况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河南省水稻与全国其他省份水稻产量的比较 | 第24-26页 |
| ·中国水稻产量与世界水稻产量的比较 | 第26-27页 |
| ·河南省水稻实际产量与生产潜力的比较 | 第27-29页 |
| ·实际产量与光合生产潜力的比较 | 第27-28页 |
| ·实际产量与光温生产潜力的比较 | 第28页 |
| ·实际产量与光温水生产潜力的比较 | 第28-29页 |
| ·实际产量与光温水土生产潜力的比较 | 第29页 |
| ·同一生态区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生产潜力的比较 | 第29-31页 |
| ·豫北稻区不同品种类型生产潜力的比较 | 第29-30页 |
| ·豫南稻区不同品种生产潜力的比较 | 第30-31页 |
| 6 河南省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1-34页 |
| ·气候生态条件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·干旱 | 第31页 |
| ·暴雨 | 第31页 |
| ·低温 | 第31页 |
| ·大风 | 第31页 |
| ·沙暴 | 第31-32页 |
| ·冰雹 | 第32-33页 |
| ·生产条件分析 | 第33页 |
| ·种植制度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·栽培技术分析 | 第34页 |
| ·其它因素分析 | 第34页 |
| 7 河南省水稻增产技术途径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·积极开发新的水稻种质资源、选育水稻新品种,实现产量潜力的新突破 | 第34页 |
| ·积极示范推广现有水稻新品种,缩小现实生产水平与生产潜力之间的差距 | 第34-35页 |
| ·因地制宜改革种植制度和更新栽培措施,充分挖掘现有品种的产量潜力 | 第35页 |
| ·积极推行“籼改粳” | 第35页 |
| ·确定合理播期 | 第35页 |
| ·合理运用化学调控剂 | 第35页 |
| ·加强病虫害防治 | 第35页 |
| ·加强灾害性天气防御 | 第35页 |
| ·加强稻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中低产稻田改造,为河南水稻生产提供保障 | 第35-36页 |
| ·推进河南稻米生产的产业化进程,通过产业链延伸拉动河南水稻生产 | 第36页 |
| 8 结论 | 第36-3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7-40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0-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