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1章 前言 | 第9-19页 |
| ·钼的性能及钼合金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·钼合金的类型 | 第10-14页 |
| ·合金化原理 | 第10-11页 |
| ·TZM 钼基合金 | 第11页 |
| ·Mo-W 合金 | 第11-12页 |
| ·Al-Si-K 掺杂钼合金 | 第12-13页 |
| ·稀土氧化物掺杂钼合金 | 第13-14页 |
| ·稀土氧化物掺杂钼合金工艺 | 第14-16页 |
| ·固-固掺杂 | 第14页 |
| ·液-固掺杂 | 第14-15页 |
| ·液-液掺杂 | 第15-16页 |
| ·掺杂工艺对钼基体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| ·掺杂工艺对钼粉性能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| ·钼粉性能对成形、烧结的影响 | 第17页 |
| ·溶胶-凝胶工艺 | 第17-18页 |
| ·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第2章 试验方法 | 第19-28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19-21页 |
| ·钼基体的选择 | 第19页 |
| ·稀土盐的选择 | 第19-20页 |
| ·pH 值调节剂的选择 | 第20-21页 |
| ·络合剂的选择 | 第21页 |
| ·实验工艺路线 | 第21-27页 |
| ·液-液掺杂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| ·溶胶-凝胶技术制备干凝胶 | 第23页 |
| ·掺杂Mo0_3 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
| ·掺杂Mo 粉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| ·掺杂钼坯的制备 | 第25-26页 |
| ·实验总体工艺流程图 | 第26-27页 |
| ·试验过程中间产品及成品检测 | 第27-28页 |
| ·干凝胶 | 第27页 |
| ·焙烧产物 | 第27页 |
| ·掺杂Mo0_3 粉体 | 第27页 |
| ·掺杂Mo 粉 | 第27页 |
| ·掺杂Mo 坯 | 第27页 |
| ·稀土相 | 第27页 |
| ·掺杂Mo 坯硬度和密度检测 | 第27-28页 |
| 第3章 络合前驱体的制备工艺研究 | 第28-39页 |
| ·柠檬酸络合机理研究 | 第28页 |
| ·溶胶-凝胶原理研究 | 第28-30页 |
| ·溶胶-凝胶法成胶工艺研究 | 第30-34页 |
| ·初始溶液pH 值对成胶效果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| ·络合剂添加量对成胶效果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| ·溶胶-凝胶法除胶工艺研究 | 第34-38页 |
| ·直接焙烧法对除胶效果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·还原焙烧法对除胶效果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4章 初始溶液pH 值对 La 掺杂钼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| 第39-47页 |
| ·初始溶液pH 值对掺杂Mo0_3 粒度及形貌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| ·不同pH 值条件下掺杂Mo0_3 粒度及松装密度 | 第39-40页 |
| ·不同pH 值条件下掺杂Mo0_3 粉体形貌 | 第40-41页 |
| ·初始溶液pH 值对掺杂Mo 粉粒度及形貌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| ·不同pH 值条件下掺杂Mo 粉粒度及松装密度 | 第41-42页 |
| ·不同pH 值条件下掺杂Mo 粉形貌 | 第42-43页 |
| ·初始溶液pH 值对掺杂Mo 坯组织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·初始溶液pH 值对掺杂Mo 坯密度和硬度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| ·密度 | 第44-45页 |
| ·硬度 | 第45-4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第5章 稀土相在钼合金制备过程中的演变 | 第47-52页 |
| ·La_2(Mo0_4)_3 纳米微粒的形成 | 第47-48页 |
| ·掺杂Mo0_3 中稀土相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·掺杂Mo 粉中稀土相分析 | 第49-51页 |
| ·烧结Mo 坯稀土相分析 | 第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6章 掺杂成分对钼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| 第52-58页 |
| ·掺杂条件及掺杂成分设计 | 第52页 |
| ·La、Y 含量对Mo-La-Y 复合粉体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·La、Y 含量对Mo-La-Y 坯料组织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| ·La、Y 含量对Mo-La-Y 坯料性能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| ·密度 | 第55-56页 |
| ·硬度 | 第5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| 第7章 结论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