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伤的浪漫:艺术生成与价值取向--对中国现代浪漫文学一种形态的考察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一、产生背景:感伤的时代氛围和感伤文学潮流 | 第11-19页 |
(一) “梦醒后无路可走”的悲哀 | 第12-14页 |
(二) 欲求“真爱”而不得的感伤 | 第14-16页 |
(三) “灵与肉不可调和”的矛盾 | 第16-17页 |
(四) 谋生无计的“生的悲哀” | 第17-19页 |
二、生成机制:艺术、心灵与文人传统的契合 | 第19-32页 |
(一) 感伤思潮与国外浪漫主义思潮的遇合 | 第19-23页 |
(二) 文人传统:中国“名士风”的承续 | 第23-26页 |
(三) 作家的感伤气质、童年情结和创伤体验 | 第26-32页 |
三、五四“感伤”型浪漫文学的主要形态 | 第32-48页 |
(一) 漂泊型:无“家”可归的哀怨与飘零 | 第33-36页 |
(二) 悲情型:情感创伤的真挚倾诉 | 第36-38页 |
(三) 自叙型:感伤情怀的大胆自我展示 | 第38-40页 |
(四) 忧患型:感时伤世的真诚歌哭 | 第40-42页 |
(五) 颓废型:病态的绝望的反抗 | 第42-48页 |
四、对“感伤”型浪漫文学的价值评判 | 第48-59页 |
(一) 创造社作家推崇“感伤主义”的合理内核 | 第48-50页 |
(二) 历史地看待对“感伤文学”的批评 | 第50-54页 |
(三) “感伤”型浪漫文学对浪漫主义的价值认同 | 第54-59页 |
五、“感伤”型浪漫文学的本土化色彩 | 第59-67页 |
(一) “中国式”的浪漫主义 | 第59-64页 |
(二) “中国式”的感伤主义 | 第64-67页 |
结语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