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9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·土木工程领域倒塌仿真研究进展 | 第14-18页 |
·建筑领域中的倒塌仿真技术 | 第14-15页 |
·桥梁领域中的倒塌仿真技术 | 第15-16页 |
·倒塌仿真在桥梁领域研究的不足 | 第16页 |
·系统集成技术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6-18页 |
·桥梁CAD的研究概述 | 第18-22页 |
·国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| 第19-20页 |
·国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| 第20-22页 |
·结构断裂倒塌的数值方法 | 第22-26页 |
·连续介质力学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非连续介质力学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拟采用的数值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6-27页 |
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肋拱桥建模技术 | 第29-57页 |
·建模设计基本流程 | 第29-30页 |
·构件截面设计 | 第30-44页 |
·工程化截面定义方法 | 第31-34页 |
·基于特征参数法的截面类设计 | 第34-36页 |
·基于二叉树分区的几何图形学描述 | 第36-39页 |
·与AUTOCAD的交互操作 | 第39-43页 |
·面向用户的截面设计界面 | 第43-44页 |
·基本的三维建模方法 | 第44-50页 |
·直线型实体和直线拉伸 | 第44-45页 |
·曲线型实体和曲线拉伸 | 第45-48页 |
·渐变处理 | 第48-50页 |
·建立构件的组织关系 | 第50-55页 |
·主从构件和构件树 | 第51-52页 |
·构件的单元划分 | 第52-53页 |
·单元和节点编号 | 第53-55页 |
·误差处理 | 第55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三章 离散元及拱桥块体模型建模技术 | 第57-72页 |
·离散元基本原理 | 第57-60页 |
·单元的离散 | 第57-58页 |
·单元间的接触行为 | 第58-59页 |
·离散元法求解流程 | 第59-60页 |
·3DEC程序简介 | 第60-63页 |
·模型建立 | 第61-62页 |
·材料参数设置 | 第62-63页 |
·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| 第63页 |
·循环迭代至平衡状态 | 第63页 |
·拱桥块体模型建模工具 | 第63-71页 |
·建模的基本思路 | 第64页 |
·基础工作 | 第64-68页 |
·建模过程详述 | 第68-69页 |
·参数界面及建模实例 | 第69-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四章 拱桥倒塌模拟分析系统设计 | 第72-106页 |
·系统设计方法 | 第72-75页 |
·开发语言及平台简介 | 第72-73页 |
·设计模式介绍 | 第73-74页 |
·面向方面(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)系统架构 | 第74页 |
·基于Facade模式的系统架构 | 第74-75页 |
·系统功能定义 | 第75-80页 |
·系统功能确定 | 第76页 |
·系统接口 | 第76-77页 |
·接口文件数据格式说明 | 第77-80页 |
·系统集成方法 | 第80页 |
·系统功能及流程设计 | 第80-105页 |
·系统层次结构 | 第80-81页 |
·各层关系设计 | 第81-82页 |
·类的设计 | 第82-87页 |
·各个类之间关系的设计 | 第87-90页 |
·系统内拱桥设计界面展示及说明 | 第90-102页 |
·与Midas进行对比计算 | 第102-10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第五章 堤溪沱江大桥的倒塌模拟 | 第106-118页 |
·工程设计 | 第106-107页 |
·失事过程和现场状况调查 | 第106页 |
·原因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·堤溪沱江大桥有限元分析 | 第107-112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107-110页 |
·模型计算分析 | 第110-112页 |
·堤溪沱江大桥倒塌模拟 | 第112-116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112-114页 |
·模拟过程及结果分析 | 第114-11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6-11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·研究的主要成果 | 第118页 |
·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| 第118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5页 |
致谢 | 第125-12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126-12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