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·研究背景/目的和意义 | 第8-1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内容和框架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1页 |
·研究创新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开埠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3-27页 |
·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与实证研究 | 第13-18页 |
·城市空间形态理论 | 第13-15页 |
·城市空间形态测度 | 第15-18页 |
·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模式与动力机制 | 第18-20页 |
·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模式 | 第19页 |
·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动力机制 | 第19-20页 |
·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·GIS 与VR 技术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的变革 | 第23-27页 |
·GIS 与VR 技术的发展 | 第23-26页 |
·GIS 与VR 应用于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的重要意义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基于GIS 与VR 技术的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方法构建 | 第27-53页 |
·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方法框架 | 第27-29页 |
·宏观的群体空间结构 | 第29-35页 |
·城市群空间结构 | 第32-34页 |
·城市群空间联系 | 第34-35页 |
·中观的外部空间形态 | 第35-39页 |
·用地扩展时空特征 | 第36-38页 |
·城市外部形状演变特征 | 第38-39页 |
·微观的内部空间形态 | 第39-53页 |
·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| 第43-46页 |
·城市空间界面 | 第46-48页 |
·城市建筑模式 | 第48-50页 |
·城市特色行为场所 | 第50-53页 |
第四章 基于GIS 与VR 技术的开埠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框架实例验证——以天津为例 | 第53-80页 |
·天津城市群体空间结构 | 第53-59页 |
·城市群空间结构 | 第53-57页 |
·空间分布特征 | 第53-54页 |
·等级规模结构 | 第54-57页 |
·城市群空间联系 | 第57-59页 |
·交通吸引强度 | 第57-58页 |
·人口吸引强度 | 第58-59页 |
·天津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化 | 第59-67页 |
·天津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 | 第59-64页 |
·用地扩展速度 | 第59-63页 |
·用地扩展强度 | 第63-64页 |
·天津城市外部形状演变特征 | 第64-67页 |
·分维数 | 第64-66页 |
·紧凑度 | 第66-67页 |
·天津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| 第67-80页 |
·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| 第68-71页 |
·城市纹理 | 第68-71页 |
·城市轴线 | 第71页 |
·天津城市空间界面 | 第71-74页 |
·老城厢空间界面 | 第71-73页 |
·租界空间界面 | 第73-74页 |
·天津城市建筑模式 | 第74-77页 |
·中国传统建筑模式 | 第74页 |
·西方建筑模式 | 第74-76页 |
·中西合璧建筑模式 | 第76页 |
·现代建筑模式 | 第76-77页 |
·天津城市特色行为场所 | 第77-80页 |
·传统商业街区 | 第77-78页 |
·异域风格租界区 | 第78页 |
·港口码头 | 第78-80页 |
第五章 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| 第80-95页 |
·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轨迹及其阶段性特征 | 第80-87页 |
·东西向带状型城市(1860 年之前) | 第83页 |
·西北-东南向带状型城市(1860-1949 年) | 第83-84页 |
·单核块状型城市(1949-1978 年) | 第84-85页 |
·“一城一镇”型城市(1978-1991 年) | 第85页 |
·双核型城市(1991-1996 年) | 第85-86页 |
·“极轴-组团”型城市(1996-2002 年) | 第86页 |
·双轴向带状组群城市(2002-2008 年) | 第86-87页 |
·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机制 | 第87-95页 |
·自然生长力 | 第88-89页 |
·社会经济动力 | 第89页 |
·技术发展动力 | 第89-91页 |
·文化发展动力 | 第91-92页 |
·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| 第92-95页 |
第六章 研究展望 | 第95-100页 |
·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存在的问题 | 第95-96页 |
·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趋势预测 | 第96-98页 |
·开埠城市空间形态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下一步研究 | 第98-100页 |
·发展挑战 | 第98页 |
·下一步研究 | 第98-100页 |
结语 | 第100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9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09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