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,绪论 | 第8-2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·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进展 | 第9-14页 |
·国内外“紧凑城市”理论和实践进展 | 第9-12页 |
·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和实践进展 | 第12-14页 |
·相关概念辨析 | 第14-17页 |
·旧城改造、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 | 第14-15页 |
·可持续发展与紧凑城市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,“紧凑城市”理论剖析 | 第21-29页 |
·紧凑城市理论 | 第21-27页 |
·理论背景 | 第21页 |
·案例分析 | 第21-23页 |
·内涵解析 | 第23-26页 |
·多种争议 | 第26-27页 |
·“紧凑城市”与“城市更新” | 第27-29页 |
·“紧凑城市”理念在城市更新中的局限性 | 第27-28页 |
·“紧凑城市”理念在城市更新中的适用性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,我国旧城片区更新的特殊问题及战略思考 | 第29-42页 |
·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及旧城更新的演进 | 第29-30页 |
·国内城市旧城片区现状面临的共性问题 | 第30-35页 |
·用地功能的混合度与结构比例失调 | 第30-31页 |
·日益饱和的内城区与粗放蔓延的边缘区失控 | 第31-33页 |
·生活场所与自然生态失衡 | 第33-34页 |
·城市形态与景观风貌失序 | 第34-35页 |
·当前国内旧城片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6页 |
·编制过程中的问题 | 第35-36页 |
·实施和管理的问题 | 第36页 |
·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旧城更新规划系统的启示 | 第36-42页 |
·重构“社区”——公众参与的规划系统 | 第37-39页 |
·重识“密度”——多维度的评价与决策 | 第39-42页 |
第四章,我国旧城片区更新规划策略及设计控制 | 第42-53页 |
·密集化地区的功能再集约 | 第42-43页 |
·以区域竞争优势为导向的总体定位 | 第42-43页 |
·潜力地段的据点式复合功能开发 | 第43页 |
·基础设施的补充与完善 | 第43-46页 |
·提升现状社区自给自足度 | 第43-44页 |
·“慢行“导向的交通设施更新 | 第44-46页 |
·环境共生的更新途径与评价 | 第46-49页 |
·可持续的更新措施——“人本主义”到“绿色尺度” | 第46-47页 |
·旧城更新政策与建设项目分类评价 | 第47-49页 |
·严格的城市设计管控 | 第49-53页 |
·设计方法—场所性要素的分析提炼与结构性场所的一体化设计 | 第49-50页 |
·设计导则 | 第50-53页 |
第五章,三亚市河西片区旧城改造规划及城市设计 | 第53-82页 |
·现状问题分析 | 第53-57页 |
·交通状况 | 第53-55页 |
·现状用地 | 第55页 |
·城市建设 | 第55-57页 |
·竞争优势分析与功能规模预测 | 第57-66页 |
·功能定位 | 第57-60页 |
·片区规模 | 第60-66页 |
·总体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 | 第66-74页 |
·总体结构及分区引导 | 第66-69页 |
·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| 第69-71页 |
·道路交通设施配置 | 第71-74页 |
·绿地系统规划及生态保护 | 第74-75页 |
·绿地布局 | 第74-75页 |
·绿化植被配植 | 第75页 |
·整体形态控制及设计导引 | 第75-82页 |
·整体形态结构 | 第75-77页 |
·建筑风貌 | 第77-82页 |
第六章,结语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附录:2004 年以来国内“紧凑城市”理论研究文献统计 | 第89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