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1章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概述 | 第8-14页 |
·“未成年人”概述 | 第8-9页 |
·“未成年人”时间的界定 | 第8-9页 |
·适用范围 | 第9页 |
·末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特点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1-12页 |
·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不足之处 | 第14-20页 |
·概述 | 第14-15页 |
·学术的不足之处 | 第14页 |
·立法方面的不足 | 第14-15页 |
·我国未成年人诉讼程序的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·立法方面不足之处 | 第15-16页 |
·司法实践中的不足 | 第16-17页 |
·关押、改造上的不足 | 第17-18页 |
·关押上的不足 | 第17页 |
·现行程序没有体现出“教育、感化、挽救”的方针 | 第17页 |
·缺少对涉案未成年人实施司法保护 | 第17-18页 |
·未成年人在法院判决生效前存在多次“污染”的受害现象 | 第18页 |
·组织机构的不足 | 第18-20页 |
·没有独立的少年司法机构 | 第19页 |
·少年司法机构形式多样,缺少统一规范 | 第19页 |
·未成年人司法的程序制度与普通程序的区别模糊 | 第19-20页 |
第3章 我国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之依据 | 第20-23页 |
·政策方针 | 第20页 |
·现实依据 | 第20-22页 |
·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严峻 | 第20-21页 |
·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低龄化 | 第21页 |
·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以财产型为主 | 第21页 |
·未成年人犯罪手段的新发展 | 第21-22页 |
·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 | 第22-23页 |
·未成年人审理机构的专门化 | 第22页 |
·少年司法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| 第22-23页 |
第4章 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总体思考 | 第23-30页 |
·概述 | 第23-24页 |
·立法应符合刑事诉讼基本精神 | 第23页 |
·立法应顺应国际少年刑事司法准则发展趋势 | 第23-24页 |
·对涉案未成年应以“教育为主、惩罚为辅”的原则 | 第24页 |
·构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思路 | 第24-25页 |
·建立完整的刑事程序规则 | 第24-25页 |
·变革和完善该程序的法律原则 | 第25页 |
·完善侦查、起诉、审判程序 | 第25页 |
·完善——《刑事诉讼法》中关于未成年人的相关内容 | 第25-26页 |
·应确立未成年人特别保护原则 | 第25-26页 |
·增设分案处理原则 | 第26页 |
·完善法定代理人制度 | 第26页 |
·办案、审判程序的完善 | 第26-28页 |
·确立办案人员专业化 | 第26-27页 |
·确立全面调查原则 | 第27页 |
·确立“迅速、简易”原则 | 第27页 |
·建立暂缓判决制度 | 第27-28页 |
·执行及执行后期程序的完善 | 第28-30页 |
·建立未成年人羁押期间的心理治疗机构 | 第28-29页 |
·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污点消除制度 | 第29页 |
·未成年被告人身份保密原则 | 第29-30页 |
第5章 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具体程序设计 | 第30-35页 |
·立案程序具体设计 | 第30页 |
·侦查程序具体设计 | 第30-31页 |
·充分树立“双保护”的侦查观念 | 第31页 |
·要慎重运用强制措施 | 第31页 |
·起诉程序具体设计 | 第31-33页 |
·设立专门的起诉室或指定专门人员 | 第32页 |
·审查起诉的内容 | 第32页 |
·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不起诉 | 第32页 |
·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 | 第32-33页 |
·审判程序具体设计 | 第33-35页 |
·未成年人审判组织形式 | 第33页 |
·开庭前的准备工作 | 第33页 |
·法庭审理 | 第33-34页 |
·判决 | 第34页 |
·判后教育 | 第34-35页 |
结论 | 第35-36页 |
致谢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3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