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域社区整合研究--以Y垂钓趣缘群体为例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34页 |
| ·研究缘起 | 第8-10页 |
| ·相关研究回顾 | 第10-24页 |
| ·脱域社区研究 | 第10-16页 |
| ·社区整合研究 | 第16-19页 |
| ·社会群体研究 | 第19-24页 |
| ·研究评价 | 第24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4-26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24-25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25-26页 |
| ·研究设计 | 第26-34页 |
| ·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| 第26-28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28-30页 |
| ·分析视角与分析框架 | 第30-34页 |
| 第二章 垂钓趣缘群体概况 | 第34-51页 |
| ·垂钓趣缘群体的形成 | 第34-41页 |
| ·变迁中的钓鱼文化 | 第34-36页 |
| ·调查地概况 | 第36-38页 |
| ·Y垂钓群体的形成 | 第38-41页 |
| ·垂钓趣缘群体的成员概况 | 第41-44页 |
| ·年龄分布 | 第41页 |
| ·性别特征 | 第41-42页 |
| ·文化程度 | 第42-43页 |
| ·工作情况 | 第43-44页 |
| ·经济收入 | 第44页 |
| ·垂钓趣缘群体成员的休闲与消费 | 第44-49页 |
| ·渔龄与钓鱼时间 | 第44-46页 |
| ·钓鱼初衷与受益 | 第46-48页 |
| ·钓鱼消费 | 第48-49页 |
| ·小结 | 第49-51页 |
| 第三章 垂钓趣缘群体的网络、认同与整合 | 第51-68页 |
| ·垂钓趣缘群体的关系网络 | 第51-56页 |
| ·成员的构成 | 第52-53页 |
| ·网络结构 | 第53-55页 |
| ·领导人物 | 第55-56页 |
| ·垂钓趣缘群体的人际交往 | 第56-61页 |
| ·交往频率 | 第56-57页 |
| ·从事的活动 | 第57-60页 |
| ·关系状况 | 第60-61页 |
| ·垂钓趣缘群体的归属与认同 | 第61-66页 |
| ·归属与认同 | 第61-64页 |
| ·危机下的认同 | 第64-66页 |
| ·小结 | 第66-68页 |
| 第四章 垂钓趣缘群体的信任、互惠与整合 | 第68-81页 |
| ·垂钓趣缘群体的信任 | 第69-71页 |
| ·信任水平 | 第69-70页 |
| ·公平与信任 | 第70-71页 |
| ·垂钓趣缘群体的潜规则 | 第71-74页 |
| ·自由自愿 | 第71-72页 |
| ·平等大度 | 第72-73页 |
| ·知恩图报 | 第73页 |
| ·习惯与常识 | 第73-74页 |
| ·垂钓趣缘群体的互惠 | 第74-78页 |
| ·情感性支持 | 第75页 |
| ·工具性支持 | 第75-78页 |
| ·小结 | 第78-81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6页 |
| ·简短的结论:垂钓趣缘群体的整合功能 | 第81-82页 |
| ·些许展望:非正式趣缘群体与社区整合 | 第82-86页 |
| 后记 | 第86-8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8-92页 |
| 附录一 | 第92-94页 |
| 附录二 | 第94-95页 |
| 附录三 | 第95-96页 |
| 附录四 | 第96-97页 |
| 致谢 | 第97-98页 |
| 主要研究成果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