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9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7页 |
| ·煤层自燃危险性预测研究 | 第9-12页 |
| ·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 | 第12-14页 |
| ·采空区自燃“三带”划分理论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煤层自然发火期预测 | 第15-16页 |
| ·采空区遗煤自燃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 | 第16-17页 |
| 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| 2 枣泉矿2#煤自然发火特性实验测定 | 第19-31页 |
| ·实验原理及装置 | 第19-20页 |
| ·实验条件 | 第20-21页 |
| ·实验结果 | 第21-27页 |
| ·耗氧速度测定 | 第22-23页 |
| ·CO、CO_2 产生率与温度的关系测定 | 第23-25页 |
| ·放热强度测定 | 第25-27页 |
| ·煤层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 | 第27页 |
| ·2#煤自燃程度判定指标 | 第27-2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| 3 枣泉矿2#煤综放面自燃指标气体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1-46页 |
| ·煤自燃指标气体监测技术 | 第31-35页 |
| ·矿井火灾束管监测系统 | 第31-33页 |
| ·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| 第33-35页 |
| ·人工检测 | 第35页 |
| ·回采期间煤自燃指标气体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5-41页 |
| ·工作面推进速度影响分析 | 第36页 |
| ·工作面回采率影响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·工作面风量影响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·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(0 4,)综合研究影响因素 | 第38-41页 |
| ·综放面煤自然发火CO 预测量化指标计算数学模型 | 第41-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4 极易自燃煤层综放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预测研究 | 第46-65页 |
| ·综放面概况 | 第46-47页 |
| ·观测点布置 | 第47-48页 |
| ·观测结果分析 | 第48-51页 |
| ·采空区浮煤厚度分布 | 第48-49页 |
| ·工作面推进情况 | 第49页 |
| ·采空区氧气浓度和漏风强度分布 | 第49-51页 |
| ·采空区自燃极限参数 | 第51-54页 |
| ·综放面采空区自燃“三带”划分和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| 第54-58页 |
| ·采空区浮煤自燃动态数值模拟 | 第58-63页 |
| ·采空区浮煤自燃物理模型 | 第59页 |
| ·采空区浮煤温度动态计算数学模型 | 第59-60页 |
| ·数值计算程序流程图 | 第60-62页 |
| ·基于MATLAB 的12207 综放采空区浮煤温度动态模拟及预测 | 第62-6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| 5 综放面煤自燃防治技术及效果分析 | 第65-71页 |
| ·综放采空区煤自燃防治技术 | 第65-70页 |
| ·防灭火材料及系统 | 第65-67页 |
| ·防治采空区煤自燃措施及效果分析 | 第67-7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| 6 结论 | 第71-73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71-72页 |
| ·今后工作展望 | 第72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-7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| 附录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