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绪论 | 第8-10页 |
一、选题的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选题的创新点 | 第9页 |
三、目前的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第—章 东西方人概念中的京剧与歌剧 | 第10-20页 |
一、中国人概念中的京剧 | 第10-13页 |
1 中国京剧的形成 | 第10-11页 |
2 京剧的行当分类 | 第11-13页 |
二、西方人概念中的歌剧 | 第13-17页 |
1 西洋歌剧的形成 | 第13-16页 |
2 歌剧的声部分类 | 第16-17页 |
三、中国人概念中的歌剧与西方人概念中的京剧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京剧“青衣”与歌剧“抒情女高音”的比较 | 第20-30页 |
一、“青衣”与“抒情女高音” | 第20-21页 |
1 概念中的青衣 | 第20页 |
2 概念中的抒情女高音 | 第20-21页 |
二、“青衣”与“抒情女高音”角色界定比较 | 第21-22页 |
1 青衣在京剧中的角色定位 | 第21页 |
2 抒情女高音在歌剧中的角色定位 | 第21-22页 |
三、“青衣”与“抒情女高音”演唱之比较 | 第22-25页 |
1 气息比较 | 第22-24页 |
2 具体的用声比较 | 第24页 |
3 共鸣运用的侧重点不同 | 第24-25页 |
4 咬字、吐字不同 | 第25页 |
四、“青衣”与“抒情女高音”经典作品之文学比较 | 第25-30页 |
1 文学层面上的《杜十娘》与《茶花女》 | 第26页 |
2 杜十娘与茶花女人物形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比较 | 第26-30页 |
第三章 透析比较“青衣”与“抒情女高音”浅析两者的审美差异 | 第30-40页 |
一、浅析中国京剧形成的审美背景 | 第30-32页 |
1 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 | 第30-31页 |
2 来自民间,呈现多元综合 | 第31页 |
3 京剧形成的审美根源 | 第31-32页 |
二、浅析西洋歌剧形成的审美背景 | 第32-33页 |
1 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 | 第32页 |
2 来自宗教,呈现多声体系 | 第32-33页 |
三、中国京剧“青衣”与西洋歌剧“抒情女高音”在听觉审美上的比较 | 第33-36页 |
1 声乐演唱部分 | 第33-35页 |
2 器乐伴奏部分 | 第35-36页 |
四、中国京剧“青衣”与西洋歌剧“抒情女高音”在视觉审美上的比较 | 第36-40页 |
1 京剧人物在形体扮相与舞台道具上的审美理念 | 第36-38页 |
2 歌剧人物的表演形式和舞台背景的审美理念 | 第38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