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TS II型轨道板温度效应及其对列车运行安全性的影响分析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| ·高速铁路概况 | 第12-13页 |
| ·温度效应引起的结构安全问题 | 第13-14页 |
| ·温度效应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| ·本文研究意义、内容及方法 | 第17-20页 |
| ·研究意义及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| 第2章 温度效应基本理论 | 第20-30页 |
| ·温度载荷的类型 | 第20-21页 |
| ·日照温度载荷 | 第20页 |
| ·骤降温度载荷 | 第20-21页 |
| ·年温度载荷 | 第21页 |
| ·温度应力的计算 | 第21-29页 |
| ·计算中的基本假设 | 第21-22页 |
| ·温度传导的基本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·温度应力的基本方程 | 第23-24页 |
| ·混凝土轨道板的温度应力计算 | 第24-27页 |
| ·考虑地基支撑的混凝土轨道板温度应力计算 | 第27-2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3章 轨道板温度变形有限元模型 | 第30-38页 |
| ·基于ANSYS的温度应力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CRTSⅡ型无砟板式轨道结构 | 第31-33页 |
| ·CRTSⅡ型无砟轨道板有限元模型 | 第33-37页 |
| ·单元类型 | 第34页 |
| ·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4-36页 |
| ·边界条件和计算工况 | 第36-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4章 CRTSⅡ型轨道板温度变形分析 | 第38-55页 |
| ·粘接模型的轨道板变形分析 | 第38-43页 |
| ·接触模型的轨道板变形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·粘接模型和接触模型垂向变形的对比 | 第44-46页 |
| ·轨道板变形对钢轨的影响 | 第46-54页 |
| ·粘接模型钢轨变形 | 第47-50页 |
| ·接触模型钢轨变形 | 第50-5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第5章 CRTSⅡ型轨道板温度应力分析 | 第55-72页 |
| ·粘接模型的轨道板应力分析 | 第55-58页 |
| ·接触模型的轨道板应力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·轨道板温度应力的分布 | 第60-66页 |
| ·粘接模型内部应力分布 | 第60-63页 |
| ·接触模型内部应力分布 | 第63-65页 |
| ·粘接模型和接触模型的应力对比 | 第65-66页 |
| ·CA砂浆弹性模量对温度应力的影响 | 第66-71页 |
| ·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 | 第66页 |
| ·翘曲应力和翘曲变形最值分析 | 第66-68页 |
| ·翘曲应力和翘曲变形分布规律分析 | 第68-7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| 第6章 车辆—板式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 | 第72-79页 |
| ·车辆模型 | 第72-74页 |
| ·钢轨模型 | 第74-75页 |
| ·板式无砟轨道板模型 | 第75-76页 |
| ·车辆—轨道垂向耦合关系 | 第76-77页 |
| ·数值积分算法 | 第77-78页 |
| ·程序的建立 | 第78-79页 |
| 第7章 对列车运行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79-86页 |
| ·程序中采用的车辆和轨道板计算参数 | 第79-80页 |
| ·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| 第80-81页 |
| ·车辆运行安全性的评价 | 第80页 |
| ·轮轨间动态作用性能的评价 | 第80-81页 |
| ·温度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学性能响应 | 第81-8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| 结论和展望 | 第86-88页 |
| 致谢 | 第88-8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