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园艺论文--蔬菜园艺论文--葱蒜类论文--大葱论文

农杆菌介导BT基因转化大葱的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9页
英文摘要第9-11页
1 引言第11-29页
   ·农杆菌的基本特征第11-18页
     ·农杆菌的组成第11-13页
     ·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机理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·农杆菌对受体的识别与附着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·农杆菌对特异的植物信号分子的感应第14页
       ·vir 区基因的表达(vir 基因活化)第14页
       ·T-DNA 链的复制合成(T-DNA 加工)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·毒性蛋白转移复合体的形成及T-DNA 转移第15页
       ·成熟T-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核输入第15页
       ·T-DNA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第15-16页
     ·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·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特点第17-18页
   ·农杆菌介导转化在单子叶植物取得的成就第18-26页
     ·根癌农杆菌介导禾本科作物的研究第18-23页
     ·根癌农杆菌介导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的研究第23-26页
   ·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26-28页
     ·植物受体因子与农杆菌间的作用机理第26页
     ·转化范围第26-27页
     ·转化率第27页
     ·Ti 载体容量第27-28页
   ·发展趋势第28页
   ·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8-29页
2 材料与方法第29-40页
   ·材料第29-33页
     ·植物材料第29页
     ·农杆菌菌株及质粒第29页
     ·试剂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·常用的缓冲液和试剂成分的配制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质粒DNA 提取及纯化所用的试剂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植物DNA 提取及纯化所用的试剂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琼脂糖凝胶电泳所缓冲液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·Southern 杂交所用试剂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其他试剂第32页
     ·仪器设备第32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·植物培养基第32页
       ·农杆菌培养基(YEB)第32-33页
   ·方法第33-40页
     ·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·大葱种子表面灭菌第33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外植体的获得及愈伤组织的诱导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·未经处理的种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切口处理的种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中切处理的种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·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第33页
       ·愈伤组织的分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·再生苗的生根第34页
       ·再生苗的壮苗移栽第34页
     ·大葱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·Cef 的抑菌试验第34页
       ·农杆菌介导大葱转化体系的建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·农杆菌培养及菌液制备第34页
     ·愈伤组织的转化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·洗菌第35页
       ·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第35页
       ·愈伤组织的生根培养第35页
     ·遗传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第35页
     ·gus 基因表达检测(组织化学染色)第35-36页
     ·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·质粒 DNA 的提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·转化植株的 DNA 提取(CTAB 小量提取法)第37页
       ·转基因植株 PCR 检测第37-38页
     ·Southern 印记杂交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·探针的制备第38页
       ·PCR-Southern 杂交第38-40页
3 结果与分析第40-48页
   ·不同外植体愈伤诱导第40-41页
   ·大葱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第41-48页
     ·抑菌性抗生素Cef 的敏感试验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农杆菌介导大葱遗传转化中的几个参数优化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·农杆菌浓度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·农杆菌侵染时间的确定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·共培养时间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·gus 基因表达的组织化学染色第45-46页
     ·试管苗的驯化移栽第46页
     ·PCR 检测和 southern 杂交第46-48页
4 讨论第48-52页
   ·外植体与愈伤率第48-49页
   ·农杆菌的去除对转化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·转化条件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共培养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农杆菌的侵染时间以及菌液浓度第51页
   ·gus 基因组织化学染色法可靠性低第51-52页
   ·外源基因整合的多样性第52页
5 结论第52-54页
6 参考文献第54-65页
7 附录第65-66页
8 图版说明第66-67页
9 致谢第67-6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木瓜属栽培品种的分类研究
下一篇:欧洲小型黄瓜品质性状遗传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