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英文缩写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33页 |
1.1 离子通道/转运体介导气孔运动 | 第13-22页 |
1.1.1 质子泵与气孔运动 | 第13-15页 |
1.1.2 钾通道/转运体参与气孔运动 | 第15-19页 |
1.1.3 阴离子通道/转运体参与气孔运动 | 第19-21页 |
1.1.4 钙通道/转运体参与气孔信号传递 | 第21-22页 |
1.2 光、ABA、CO_2和Ca~(2+)信号调节气孔运动 | 第22-28页 |
1.2.1 光信号调节气孔运动 | 第22-24页 |
1.2.2 ABA信号调节气孔运动 | 第24-25页 |
1.2.3 CO_2信号调节气孔运动 | 第25-26页 |
1.2.4 Ca~(2+)信号调节气孔运动 | 第26-28页 |
1.3 保卫细胞中离子通道/转运体的调控 | 第28-32页 |
1.3.1 电压、Ca~(2+)和pH等调节离子通道/转运体活性 | 第28-29页 |
1.3.2 通道亚基异聚化调节离子通道活性 | 第29-30页 |
1.3.3 调节蛋白调节离子通道/转运体活性 | 第30-31页 |
1.3.4 囊泡运输和膜定位对离子通道/转运体的调控 | 第31-32页 |
1.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58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33-34页 |
2.1.1 植物材料 | 第33页 |
2.1.2 菌株、细胞株和非洲爪蟾 | 第33页 |
2.1.3 常用载体 | 第33-34页 |
2.1.4 酶与常用生物化学试剂 | 第34页 |
2.2 实验仪器 | 第34-35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35-54页 |
2.3.1 常用溶液和培养基配置 | 第35-36页 |
2.3.2 植物DNA的提取 | 第36-37页 |
2.3.3 植物总RNA提取、反转录和Real-Time PCR | 第37-38页 |
2.3.4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载体构建 | 第38-39页 |
2.3.5 K~+吸收缺陷型酵母互补实验 | 第39-40页 |
2.3.6 酵母双杂交实验 | 第40页 |
2.3.7 拟南芥转基因植物的获得 | 第40-41页 |
2.3.8 玉米叶片GUS染色 | 第41-42页 |
2.3.9 亚细胞定位分析与BiFC检测蛋白互作 | 第42-43页 |
2.3.10 植物离体叶片失水速率检测 | 第43-44页 |
2.3.11 玉米叶片气孔密度测定 | 第44页 |
2.3.12 玉米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测定 | 第44页 |
2.3.13 植物气孔开度测定 | 第44-45页 |
2.3.14 植物土壤干旱处理 | 第45页 |
2.3.15 叶片表面温度红外成像 | 第45-46页 |
2.3.16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双电极电压钳实验 | 第46-50页 |
2.3.17 HEK293细胞培养及膜片钳实验 | 第50-52页 |
2.3.18 玉米保卫细胞原生质体膜片钳实验 | 第52-54页 |
2.4 实验相关基因及所用引物信息 | 第54-58页 |
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58-103页 |
3.1 玉米保卫细胞质膜内向钾通道特性及其活性调节的研究 | 第58-74页 |
3.1.1 光、ABA和Ca~(2+)调节玉米气孔运动 | 第58-60页 |
3.1.2 玉米保卫细胞质膜内向钾通道特性分析 | 第60-63页 |
3.1.3 pH、ABA和Ca~(2+)对玉米保卫细胞质膜内向钾通道活性的调节 | 第63-72页 |
3.1.4 小结与讨论 | 第72-74页 |
3.2 玉米内向钾通道KZM2和KZM3参与气孔运动的研究 | 第74-89页 |
3.2.1 KZM2与KZM3的组织表达与通道活性检测 | 第74-78页 |
3.2.2 KZM2负调节KZM3的通道活性 | 第78-83页 |
3.2.3 KZM2负调节光诱导的玉米气孔开放过程 | 第83-84页 |
3.2.4 KZM2负调节玉米保卫细胞质膜内向钾通道 | 第84-85页 |
3.2.5 KZM2和KZM3共同参与玉米气孔开放过程 | 第85-87页 |
3.2.6 小结与讨论 | 第87-89页 |
3.3 ZmCPK35和ZmCPK37调节ZmSLAC1参与气孔运动的研究 | 第89-103页 |
3.3.1 ZmSLAC1的组织表达模式与亚细胞定位 | 第89-90页 |
3.3.2 拟南芥atslac1/ZmSLAC1株系生理表型检测 | 第90-92页 |
3.3.3 玉米zmslac1突变体干旱表型检测 | 第92-94页 |
3.3.4 ZmCPK35和ZmCPK37的组织表达模式与亚细胞定位 | 第94-97页 |
3.3.5 ZmCPK35和ZmCPK37激活ZmSLAC1的NO_3~-/Cl~-转运活性 | 第97-100页 |
3.3.6 拟南芥atcpk8/ZmCPK35和atcpk8/ZmCPK37株系干旱表型检测 | 第100-101页 |
3.3.7 ZmCPK35和ZmCPK37玉米超量表达株系干旱表型检测 | 第101-102页 |
3.3.8 小结与讨论 | 第102-103页 |
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103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