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9页 |
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4页 |
一、关于网络文化 | 第14-16页 |
二、关于网络伦理道德 | 第16-17页 |
三、网络文化的影响 | 第17-23页 |
四、现有研究的不足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24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三、研究框架 | 第25页 |
四、研究样本 | 第25-26页 |
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未来研究展望 | 第26-29页 |
一、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26-27页 |
二、本研究的局限性 | 第27-28页 |
三、未来研究展望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网络文化与网络伦理道德 | 第29-71页 |
第一节 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| 第29-40页 |
一、关于网络文化概念的研究 | 第29-34页 |
二、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| 第34-36页 |
三、网络文化的形成 | 第36-38页 |
四、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 | 第38-40页 |
第二节 网络文化的特征 | 第40-48页 |
一、网络文化的技术特征 | 第41-43页 |
二、网络文化的精神特征 | 第43-45页 |
三、网络文化的主体特征 | 第45-48页 |
第三节 网络文化的主要功能 | 第48-52页 |
第四节 网络伦理道德的基本特征、表现形态和内容 | 第52-66页 |
一、网络伦理道德的内涵 | 第53-54页 |
二、网络伦理道德的基本特征 | 第54-58页 |
三、网络伦理道德的表现形态 | 第58-64页 |
四、网络伦理道德的具体内容 | 第64-66页 |
第五节 网络伦理道德与现实伦理道德的关系 | 第66-71页 |
一、网络伦理道德与现实伦理道德的区别 | 第66-68页 |
二、现实伦理道德是网络伦理道德的基础 | 第68-69页 |
三、网络伦理道德在融合、冲突中促进现实伦理道德的发展 | 第69-71页 |
第三章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| 第71-123页 |
第一节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积极影响 | 第71-80页 |
一、主体意识的增强 | 第71-73页 |
二、平等意识的提高 | 第73-75页 |
三、开放精神的扩展 | 第75-76页 |
四、包容意识的培育 | 第76-77页 |
五、伦理素质的提升 | 第77-79页 |
六、个性化的自由发展 | 第79-80页 |
第二节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消极影响 | 第80-94页 |
一、价值取向紊乱 | 第80-84页 |
二、社会责任淡化 | 第84-86页 |
三、道德人格分裂 | 第86-89页 |
四、道德情感冷漠 | 第89-90页 |
五、心理健康失衡 | 第90-92页 |
六、人文素养缺失 | 第92-94页 |
第三节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积极影响 | 第94-104页 |
一、遨游网络,探索真知 | 第94-96页 |
二、适应时代,展现自我 | 第96-97页 |
三、激发灵感,拓展创新 | 第97-99页 |
四、虚拟空间,扩大交流 | 第99-101页 |
五、丰富课余,娱乐生活 | 第101-102页 |
六、跨越时空,参与社会 | 第102-104页 |
第四节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消极影响 | 第104-118页 |
一、网络上瘾 | 第104-107页 |
二、网络人格异化 | 第107-109页 |
三、网络行为失范 | 第109-118页 |
第五节 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| 第118-123页 |
一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 | 第118-120页 |
二、网络文化促进社会两个文明进步 | 第120-121页 |
三、网络文化促进了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| 第121页 |
四、网络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| 第121-123页 |
第四章 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实证分析 | 第123-187页 |
第一节 CEB理论模型的构建和研究假设的设立 | 第123-125页 |
一、CEB理论模型的构建 | 第123-124页 |
二、研究假设的设立 | 第124-125页 |
第二节 调研方法 | 第125-129页 |
一、问卷设计、发放和回收 | 第125页 |
二、统计分析和方法 | 第125-126页 |
三、研究工具设计及变数衡量 | 第126-129页 |
第三节 数据分析及相关结果 | 第129-138页 |
一、问卷的有效性验证 | 第129-131页 |
二、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 | 第131-138页 |
第四节 CEB理论模型的验证分析 | 第138-177页 |
一、验证假设1: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 | 第138-155页 |
二、验证假设2: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的行为 | 第155-166页 |
三、验证假设3:网络道德观影响大学生的行为 | 第166-177页 |
第五节 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和行为的比较分析 | 第177-184页 |
一、网络文化成为大学生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比较分析 | 第177-179页 |
二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意识变化的影响比较分析 | 第179-180页 |
三、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比较分析 | 第180-184页 |
第六节 实证分析总结 | 第184-187页 |
第五章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机制 | 第187-229页 |
第一节 人类道德意识及行为的心理机制 | 第187-197页 |
一、道德认知是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开始 | 第188-191页 |
二、道德情感是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内在推动力 | 第191-194页 |
三、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强大调节器 | 第194-197页 |
第二节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影响机制的分析 | 第197-220页 |
一、独特的道德认知源,深刻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| 第198-203页 |
二、维护或改变大学生道德非认知系统,决定其道德影响的意义 | 第203-205页 |
三、释放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,也扩大了道德非理性情绪 | 第205-209页 |
四、多重道德标准和自律性,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意志 | 第209-212页 |
五、现实社会道德观是决定大学生网络道德和行为的主要因素 | 第212-214页 |
六、网络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大学生离不开网络的主要原因 | 第214-220页 |
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世界、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互动关系 | 第220-229页 |
一、弗洛伊德的“三重”人格结构理论 | 第220-222页 |
二、人格理论的现实意义 | 第222-223页 |
三、大学生自我世界、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道德表现 | 第223-226页 |
四、大学生自我世界、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互动关系 | 第226-229页 |
第六章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的创新 | 第229-251页 |
第一节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的新认识 | 第229-234页 |
一、当代德育应凸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本源价值 | 第229-231页 |
二、满足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是德育具有实效性的关键 | 第231-232页 |
三、网络德育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现实道德素养 | 第232-234页 |
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新机制 | 第234-240页 |
一、平等协商机制 | 第234-235页 |
二、自主构建机制 | 第235-237页 |
三、自律适应机制 | 第237-238页 |
四、链接主导机制 | 第238-240页 |
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新途径 | 第240-251页 |
一、积极扩展网络信息源,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| 第240-242页 |
二、突出网络与生俱来的技术进步特性,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| 第242-244页 |
三、奏响网络文化的主旋律,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 | 第244-246页 |
四、主动构建网络平台,锻炼学生道德自主构建能力 | 第246-248页 |
五、促进现实社会网络化,网络社会现实化,打造德育立体化新生态 | 第248-251页 |
致谢 | 第251-252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252-263页 |
附录一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行为调查问卷(学生) | 第263-269页 |
附录二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行为调查问卷(辅导员) | 第269-271页 |
附录三 网瘾学生访谈 | 第271-275页 |
附录四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行为网上专题讨论 | 第275-27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276-2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