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 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 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 
| ·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 
| ·研究区域界定 | 第14-15页 | 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 
| 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 
| ·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图 | 第17-19页 | 
| 第二章 创意产业研究综述 | 第19-28页 | 
| ·创意产业及相似概念辨析 | 第19-25页 | 
| ·创意产业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 
| ·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、版权产业、内容产业 | 第20-25页 | 
| ·创意产业研究代表学者及观点 | 第25-28页 | 
| 第三章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与集聚区空间特征 | 第28-33页 | 
| ·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| 第28-30页 | 
| ·上海创意产业的侧重领域 | 第28-29页 | 
| ·上海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| 第29-30页 | 
| ·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分析 | 第30-33页 | 
| ·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历程 | 第31-32页 | 
| ·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空间特征 | 第32-33页 | 
| 第四章 苏州河沿岸产业变迁及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 | 第33-41页 | 
| ·苏州河沿岸工商业发展历程及影响 | 第33-39页 | 
| ·河口地带早期功能的多样性与遗留历史文化资源 | 第34-36页 | 
| ·中段的仓储商贸经济与现存历史仓库带 | 第36-38页 | 
| ·西段的工业发展与历史厂房资源 | 第38-39页 | 
| ·苏州河沿岸产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 
| 第五章 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分析 | 第41-58页 | 
| 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历程 | 第41-47页 | 
| 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的自发集聚发展 | 第41-45页 | 
| 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的政府引导发展 | 第45-47页 | 
| 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类型分析 | 第47-55页 | 
| ·创意人员租用作为工作室开发型 | 第47-49页 | 
| ·厂家自寻出路开发型 | 第49-51页 | 
| ·地产公司介入开发型 | 第51-53页 | 
| ·集团开发型 | 第53-55页 | 
| 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集聚区效应分析 | 第55-58页 | 
| 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集聚区示范效应分析 | 第55页 | 
| 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集聚区溢出效应分析 | 第55-58页 | 
| 第六章 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| 第58-72页 | 
| ·历史建筑保护与创意产业发展的互动双赢机制 | 第58-62页 | 
| ·充分认识历史建筑的价值 | 第58-60页 | 
| ·历史建筑促进创意产业发展分析 | 第60-62页 | 
| ·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了历史建筑保护分析 | 第62页 | 
| ·政府主导的多方共促机制 | 第62-66页 | 
| 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发展的参与因素分析 | 第63-65页 | 
| ·政府主导的多方互动共促模式 | 第65-66页 | 
| ·创意产业集聚区演进促进机制 | 第66-72页 | 
| 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集聚区的“形态——业态——生态”演进 | 第66-67页 | 
| ·形态打造——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| 第67-68页 | 
| ·业态选择——促进创意企业的集聚与竞合 | 第68-70页 | 
| ·生态营造——培育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 | 第70-72页 | 
| 第七章 趋势与结论 | 第72-75页 | 
| 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趋势分析 | 第72-73页 | 
| ·结论和展望 | 第73-75页 | 
| 后记 | 第75-76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