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6页 |
一、导论:研究问题的由来 | 第16-38页 |
(一) 国际新闻生产与国家形象 | 第16-20页 |
(二) 当代西方涉华报道与中国形象研究的现状 | 第20-27页 |
(三) 哈雷特·阿班的中国报道与近代中国形象的建构 | 第27-38页 |
二、哈雷特·阿班中国报道的总体特征 | 第38-63页 |
(一) 报道的总量与频率分析 | 第38-47页 |
(二) 报道的议题类别分析 | 第47-56页 |
(三) 发稿时间、地点与版面分析 | 第56-63页 |
三、哈雷特·阿班中国报道的框架分析 | 第63-103页 |
(一) 框架分析 | 第63-67页 |
(二) 哈雷特·阿班中国报道的主导框架 | 第67-71页 |
1. “危机中国” 的含义 | 第68-69页 |
2. “危机中国” 的起源 | 第69-70页 |
3. “危机中国” 背后的潜台词 | 第70-71页 |
(三) “危机中国” 框架的呈现与表达 | 第71-103页 |
1. 国家与政府 | 第79-83页 |
2. 中国经济 | 第83-88页 |
3. 大众与社会生活 | 第88-92页 |
4. 共产主义 | 第92-95页 |
5. 日本侵华 | 第95-103页 |
四、哈雷特·阿班中国报道的案例分析 | 第103-130页 |
(一) 有关 “满洲问题” 的报道 | 第103-107页 |
(二) 有关 “西安事变” 的报道 | 第107-117页 |
(三) 有关日本侵占上海的报道 | 第117-124页 |
(四) 有关新闻检查的报道 | 第124-130页 |
五、哈雷特·阿班 “危机中国” 形象建构的逻辑、策略与意涵 | 第130-193页 |
(一) 中国形象的历史性嬗变与逻辑 | 第130-139页 |
(二) “危机中国” 形象建构的话语策略 | 第139-184页 |
1. 报道内容的选择 | 第139-141页 |
2. 报道主题的归纳 | 第141-169页 |
3. 信息的相关性控制 | 第169-172页 |
4. 措辞的风格 | 第172-177页 |
5. 典型的话语修辞 | 第177-184页 |
(三) “危机中国” 形象的意涵 | 第184-193页 |
六、发现与批判:无法超越的他者 | 第193-202页 |
附录:哈雷特·阿班中国报道的样本目录 | 第202-2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5-251页 |
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251-252页 |
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| 第252-253页 |
致谢 | 第253-2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