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风港油田沙四段沉积相特征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21页 |
| 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·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 | 第11-12页 |
| ·工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| 第12-17页 |
| ·区域位置 | 第12-13页 |
| ·构造特征 | 第13-16页 |
| ·沉积环境特征 | 第16页 |
| ·地层特征 | 第16-17页 |
| ·存在问题 | 第17页 |
| 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| ·地层划分 | 第17-18页 |
| ·沉积相研究 | 第18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| ·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| 第19-21页 |
|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21-35页 |
| ·地层对比程序及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地层对比程序 | 第21页 |
| ·对比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| 第22-25页 |
| ·基准面旋回 | 第22-23页 |
| ·基准面识别标志 | 第23-25页 |
| ·标准层及标准井 | 第25-30页 |
| ·标志层及标准井的选择 | 第25页 |
| ·单井标准层的研究 | 第25-29页 |
| ·标志层连井特征 | 第29页 |
| ·砂层组及小层的对比原则 | 第29-30页 |
| ·砂层组及小层的划分 | 第30-31页 |
| ·地层划分统计 | 第30页 |
| ·砂层组的划分 | 第30页 |
| ·小层及单砂体划分 | 第30-31页 |
| ·地层对比 | 第31-35页 |
| ·剖面骨架网的建立 | 第31-33页 |
| ·砂层组对比 | 第33-34页 |
| ·小层及单砂体对比 | 第34-35页 |
| 第三章 沉积相标志 | 第35-60页 |
| ·岩性标志 | 第35-48页 |
| ·岩石学特征 | 第35-38页 |
| ·沉积构造类型 | 第38-45页 |
| ·粒度概率曲线特征 | 第45-48页 |
| ·测井相标志 | 第48-50页 |
| ·单井沉积相分析 | 第50-60页 |
| ·C48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·C251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| 第52-56页 |
| ·C271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| 第56-60页 |
|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模式 | 第60-84页 |
| ·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60-70页 |
| ·滨浅湖相 | 第60-61页 |
| ·三角洲相 | 第61-70页 |
| ·剖面沉积相分析 | 第70-75页 |
| ·沉积相剖面骨架网的建立 | 第70-72页 |
| ·剖面沉积亚相分析 | 第72-74页 |
| ·剖面沉积微相分析 | 第74-75页 |
| ·平面沉积相分析 | 第75-77页 |
| ·沉积相平面图详解 | 第75-76页 |
| ·各砂层组平面沉积相分析 | 第76页 |
| ·平面沉积相整体分析 | 第76-77页 |
| ·沉积模式 | 第77-78页 |
| ·平面相模式 | 第77页 |
| ·剖面相模式 | 第77-78页 |
| ·物源分析 | 第78-81页 |
| ·沉积体系分析 | 第78-79页 |
| ·三角图分析 | 第79-81页 |
| ·砂岩岩屑分析 | 第81页 |
| ·砂体展布规律 | 第81-84页 |
| ·小层砂体展布规律 | 第81-82页 |
| ·砂层组砂体展布规律 | 第82-84页 |
| 结论 | 第84-8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6-89页 |
| 附图 | 第89-108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08-109页 |
| 致谢 | 第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