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引子:国家最高权力的制度化交接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对中国宪法体制的总体判断 | 第11-26页 |
一、立宪者的决断 | 第11-12页 |
二、决断的结果及其特点 | 第12-19页 |
(一) 党的领导下的宪法政治 | 第12-16页 |
(二) 文本与实践的分野 | 第16-18页 |
(三) 实践的独立与恭顺 | 第18-19页 |
(四) 本文语境下的“国家最高权力” | 第19页 |
三、文本与实践的张力 | 第19-21页 |
(一) 文本对实践的规制 | 第19-20页 |
(二) 实践的相对独立性 | 第20-21页 |
四、作为对象的文本与实践 | 第21-26页 |
(一) 限任制 | 第21-22页 |
(二) 实权主席制 | 第22-23页 |
(三) 关于军委主席的特别说明 | 第23-26页 |
第二章 实权主席制的历史变迁 | 第26-48页 |
一、“三位一体”辨 | 第26-27页 |
二、建政的根本原则 | 第27-29页 |
(一) 临时宪法对建政原则的规定 | 第27页 |
(二) 探源一:国共内战以前的建政原则设想 | 第27-29页 |
(三) 探源二:建政原则设想的延续 | 第29页 |
三、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| 第29-33页 |
(一) 临时宪法对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规定 | 第29-30页 |
(二) 表达的困惑:主席的优越地位 | 第30-31页 |
(三) 真实的原因:实权主席 | 第31-32页 |
(四)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| 第32-33页 |
四、54 宪法下的国家主席 | 第33-36页 |
(一) 54 宪法文本上的主席制 | 第33-34页 |
(二) 主席职权的个人属性 | 第34-36页 |
五、党政混一 | 第36-38页 |
六、实权主席制的重建 | 第38-42页 |
(一) 国家主席的重新设置 | 第39页 |
(二) “虚位主席”为哪般 | 第39-41页 |
(三) 实权主席制的重新确立 | 第41-42页 |
七、接班人制度 | 第42-48页 |
第三章 宪法惯例与中国的实践 | 第48-65页 |
一、限任制同实权主席制的结合 | 第48-50页 |
(一) 限任制必须约束实权主席 | 第48-49页 |
(二) 限任制同实权主席制的结合 | 第49-50页 |
二、宪法惯例理论检讨 | 第50-54页 |
(一) 成为宪法惯例的两个底线因素 | 第50-51页 |
(二) 底线因素之一:时间 | 第51-52页 |
(三) 底线因素之二:可接受度 | 第52-53页 |
(四) 宪法惯例的法律效力:实践须上升为惯例的原因 | 第53-54页 |
三、向惯例演变的宪法实践 | 第54-60页 |
(一) 过渡期何以存在 | 第55-56页 |
(二) 恢复惯例:总书记兼军委主席 | 第56-58页 |
(三) 从卡理斯玛到常人政治 | 第58-60页 |
(四) 走向宪政 | 第60页 |
四、领导核心与政治权威 | 第60-65页 |
(一) 明代的皇位继承 | 第61页 |
(二) 万历帝立储 | 第61-62页 |
(三) 大历史 | 第62-65页 |
第四章 余论 | 第65-67页 |
结论:真实的宪法 | 第67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后记 | 第75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