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绪论 | 第8-10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第二节 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法律解释方法概述 | 第10-25页 |
第一节 重要概念的涵义 | 第10-12页 |
一、法律解释的含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法律解释方法的涵义 | 第11-12页 |
第二节 法律解释之主要方法 | 第12-25页 |
一 文义解释方法 | 第12-15页 |
二、体系解释方法 | 第15-18页 |
三、法意解释方法 | 第18-21页 |
四、目的解释方法 | 第21-25页 |
第二章 法律解释方法之适用情形 | 第25-30页 |
第一节 文义解释方法的适用情形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体系解释方法的适用情形 | 第26-27页 |
第三节 法意解释方法的适用情形 | 第27-28页 |
第四节 目的解释方法的适用情形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法律解释方法适用过程中之局限性分析 | 第30-37页 |
第一节 文义解释方法适用过程中的局限性 | 第30-31页 |
一、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 | 第30-31页 |
二、严格遵循文义解释可能会导致与正义相冲突 | 第31页 |
第二节 体系解释方法适用过程中的局限性 | 第31-32页 |
第三节 法意解释方法适用过程中的局限性 | 第32-35页 |
一、立法者的统一意志难以确定 | 第32-33页 |
二、进行法意解释需要借助众多的立法资料 | 第33-34页 |
三、较早的立法原意不能适用于现实社会的新型案件 | 第34-35页 |
第四节 目的解释方法适用过程中的局限性 | 第35-37页 |
一、过分强调法律目的可能破坏法律秩序的稳定性 | 第35页 |
二、可能导致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,造成法治不统一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法律解释方法适用之相互关系 | 第37-44页 |
第一节 法律解释方法适用相互关系之学界论争 | 第37-40页 |
一、肯定说 | 第37-38页 |
二、否定说 | 第38页 |
三、折衷说 | 第38-39页 |
四、初步评价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本文对法律解释方法适用相互关系所持观点 | 第40-44页 |
一、通常情况下,法官的判决是综合运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的结果 | 第40-41页 |
二、面对特殊的疑难案件,利用利益衡量的方式选择解释结论 | 第41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