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18页 |
| ·柚苷酶研究概述 | 第13-16页 |
| ·柚皮苷的性质 | 第13-14页 |
| ·桔汁的脱苦 | 第14页 |
| ·柚皮苷水解物的生理功能 | 第14-15页 |
| ·柚苷酶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柚苷酶活力检测方法 | 第16页 |
| ·响应面优化设计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17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高产柚苷酶菌株的筛选研究 | 第18-26页 |
| ·引言 | 第18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1页 |
| ·菌种来源 | 第18-19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19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19-20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20页 |
| ·菌种筛选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酶活测定 | 第21页 |
| ·薄层层析 | 第21页 |
| ·菌种形态学鉴定 | 第21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1-25页 |
| ·产柚苷酶菌株初筛 | 第21-23页 |
| ·产柚苷酶菌株复筛 | 第23-24页 |
| ·发酵液薄层层析 | 第24-25页 |
| ·菌株稳定性的测定 | 第25页 |
| ·菌株鉴定结果 | 第25页 |
| ·结论 | 第25-26页 |
| 第3章 紫外诱变原生质体提高柚苷酶活力研究 | 第26-37页 |
| ·引言 | 第26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·出发菌株来源 | 第27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7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7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2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7-29页 |
| ·黑曲霉菌丝的制备 | 第27页 |
| ·原生质体的制备与纯化 | 第27页 |
| ·原生质体的再生 | 第27-28页 |
| ·原生质体的诱变 | 第28页 |
| ·菌株的筛选 | 第28页 |
| ·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考察 | 第28页 |
| ·细胞干重的测定 | 第28页 |
| ·酶活测定 | 第28-2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5页 |
| ·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| 第29-32页 |
| ·紫外线照射剂量对原生质体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·菌株的筛选 | 第33-35页 |
| ·突变株的形态观察 | 第35页 |
| ·遗传稳定性 | 第35页 |
| ·结论 | 第35-37页 |
| 第4章 黑曲霉液态发酵产柚苷酶研究 | 第37-50页 |
| ·引言 | 第37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·菌种来源 | 第37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37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37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3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7-38页 |
| ·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38页 |
| ·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| 第38-3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9页 |
| ·产酶培养条件优化 | 第39-40页 |
| ·单因素筛选实验 | 第40-42页 |
| ·Plackett-Burman设计法筛选重要因子 | 第42-44页 |
| ·最陡爬坡实验 | 第44页 |
| ·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 | 第44-46页 |
| ·多元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| 第46-49页 |
| ·模型的验证 | 第49页 |
| ·结论 | 第49-50页 |
| 第5章 黑曲霉固态发酵产柚苷酶研究 | 第50-61页 |
| ·引言 | 第50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2页 |
| ·菌种来源 | 第50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5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·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| 第51-52页 |
| ·响应面实验 | 第52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2-60页 |
| ·单因素实验 | 第52-53页 |
| ·PB筛选影响柚苷酶酶产量显著因子 | 第53-55页 |
| ·最陡爬坡实验 | 第55页 |
| ·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·多元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| 第56-59页 |
| ·模型的验证 | 第59-60页 |
| ·结论 | 第60-61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4页 |
| ·结论 | 第61-62页 |
| ·展望 | 第62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71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1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