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8页 |
·血管新生 | 第10-11页 |
·抗血管新生与肿瘤治疗 | 第11-13页 |
·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剂——血管内皮抑制素 | 第13-15页 |
·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发现 | 第13-14页 |
·血管内皮抑制素研究概况 | 第14-15页 |
·论文研究目的、内容和意义 | 第15-18页 |
第2章 硫酸根离子特异性地稳定血管内皮抑制素酸变性中间体 | 第18-31页 |
·本章引言 | 第18页 |
·实验材料和结果 | 第18-20页 |
·蛋白和试剂 | 第18-19页 |
·酸诱导的变性实验 | 第19页 |
·核磁共振谱(NMR)测定 | 第19页 |
·圆二色光谱(CD)测定 | 第19页 |
·蛋白热变性实验 | 第19-20页 |
·尿素诱导的变性实验 | 第20页 |
·色氨酸荧光发射光谱测定 | 第20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20-29页 |
·硫酸根离子使血管内皮抑制素对酸更加敏感 | 第20-21页 |
·硫酸根离子诱导血管内皮抑制素形成酸变性中间体 | 第21-24页 |
·硫酸根离子在pH 3 去稳定血管内皮抑制素的三级结构 | 第21-22页 |
·硫酸根离子在pH 3 诱导具有中间体特征的二级结构形成 | 第22-24页 |
·硫酸根离子特异性地提高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热稳定性 | 第24-25页 |
·硫酸根离子特异性地提高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热动力学稳定性 | 第25-27页 |
·肝素对血管内皮抑制素在酸或尿素诱导变性中的作用 | 第27-29页 |
·本章小结及讨论 | 第29-31页 |
·硫酸根对血管内皮抑制素中间体的稳定作用比对天然构象更强 | 第29页 |
·肝素结合导致血管内皮抑制素构象变化的生理意义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精氨酸簇通过核仁素介导血管内皮抑制素的生物学活性 | 第31-51页 |
·本章引言 | 第31-33页 |
·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33-36页 |
·蛋白、抗体及化学试剂 | 第33页 |
·细胞系 | 第33-34页 |
·细胞表面蛋白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| 第34页 |
·细胞内吞实验 | 第34页 |
·细胞迁移实验 | 第34-35页 |
·细胞愈伤修复实验 | 第35页 |
·细胞管腔形成实验 | 第35页 |
·体外免疫共沉淀实验 | 第35-36页 |
·动物抑瘤实验 | 第36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36-48页 |
·精氨酸定点突变对血管内皮抑制素构象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精氨酸簇介导血管内皮抑制素与内皮细胞的结合与内吞 | 第37-39页 |
·精氨酸簇对于血管内皮抑制素细胞学活性的作用 | 第39-42页 |
·精氨酸簇介导血管内皮抑制素与受体核仁素的相互作用 | 第42-44页 |
·精氨酸簇对血管内皮抑制素抑瘤活性的作用 | 第44-48页 |
·本章小结及讨论 | 第48-51页 |
·核仁素在介导血管内皮抑制素活性中发挥主要作用 | 第48-49页 |
·介导血管内皮抑制素与核仁素结合的精氨酸位点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肝素结合位点在介导蛋白内吞中的作用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锌离子对血管内皮抑制素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的作用 | 第51-72页 |
·本章引言 | 第51-53页 |
·实验材料及方法 | 第53-55页 |
·蛋白、抗体、化学试剂和细胞系 | 第53页 |
·锌含量的测定 | 第53-54页 |
·蛋白二、三级结构测量 | 第54页 |
·尿素诱导的变性实验 | 第54页 |
·表面等离子共振(SPR)测定 | 第54页 |
·流式细胞术(FACS)实验 | 第54-55页 |
·蛋白胞内稳定性实验 | 第55页 |
·动物抑瘤实验及肿瘤组织血管密度分析 | 第55页 |
·数据统计方法 | 第55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55-68页 |
·蛋白均一性及锌离子结合量的比较 | 第55-59页 |
·蛋白结构、热动力学稳定性及协调性的比较 | 第59-61页 |
·与核仁素及内皮细胞结合能力的比较 | 第61-62页 |
·在内皮细胞中稳定性的比较 | 第62-64页 |
·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及增殖活性的比较 | 第64-65页 |
·抑制动物肿瘤活性的比较 | 第65-68页 |
·本章小结及讨论 | 第68-72页 |
·ES 失去70%的血管内皮抑制素固有锌离子结合能力 | 第68-69页 |
·锌离子结合对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构象十分重要 | 第69页 |
·ZBP-ES 与核仁素结合的效率比ES 更高 | 第69-70页 |
·ZBP-ES 比ES 具有更高的热动力学稳定性及胞内稳定性 | 第70页 |
·ES 和ZBP-ES 蛋白表达体系的比较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