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文献综述 | 第9-18页 |
引言 | 第18-20页 |
1 王充及《论衡》 | 第20-26页 |
·王充其人 | 第20-21页 |
·《论衡》其书 | 第21-26页 |
·《论衡》的主要内容 | 第21-23页 |
·王充《论衡》一书被认识的曲折历程 | 第23-26页 |
2 王充《论衡》性、命论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| 第26-34页 |
·时代背景 | 第26-31页 |
·迷信“天人感应”、“随命以行”的社会氛围 | 第26-28页 |
·特权等级控制的选官制度 | 第28-30页 |
·两汉儒者的科学知识水平 | 第30-31页 |
·哲学理论基础 | 第31-34页 |
·天道观 | 第31-32页 |
①“天地,含气之自然也” | 第31-32页 |
②“天地合气,万物自生” | 第32页 |
·天人观 | 第32-34页 |
3 王充《论衡》性、命论的伦理意蕴 | 第34-54页 |
·“性”与“命”的考量 | 第34-37页 |
·“性”、“命”、“性命”的文字涵义 | 第34页 |
·中国古典文献中“性”、“命”、“性命”的涵义 | 第34-35页 |
·王充《论衡》中的“性”、“命”、“性命”的涵义 | 第35-37页 |
·人性的善、恶趋向 | 第37-45页 |
·“禀气有厚泊,故性有善有恶” | 第40-42页 |
①人性有善有恶的思想来源 | 第41-42页 |
②人性分为三等次 | 第42页 |
·“人之性善,可变为恶,恶可变为善” | 第42-45页 |
①人性可变 | 第42-43页 |
②人性可变的原因 | 第43-44页 |
③人性变善的途径 | 第44-45页 |
·王充《论衡》之命定论 | 第45-51页 |
·王充《论衡》命定论形成的原因 | 第45-46页 |
·王充命定论的主要内容 | 第46-51页 |
①国命 | 第47-49页 |
②人命 | 第49-51页 |
·人性论与命定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| 第51-54页 |
·性与命的先后问题 | 第51-52页 |
·性与命同 | 第52页 |
·性与命异 | 第52-54页 |
4 王充《论衡》性、命论伦理思想的影响和现代启示 | 第54-64页 |
·对中国伦理学史发展的影响 | 第54-57页 |
·王充《论衡》元气自然论对后世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王充命定论对后世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·王充人性论的现代启示 | 第57-61页 |
·教育化人 | 第57-59页 |
·环境熏陶 | 第59-60页 |
·个人修养 | 第60-61页 |
·王充《论衡》之“命论”的当代反思 | 第61-64页 |
·克服王充《论衡》“命论”对当前社会命运观的消极影响 | 第61页 |
·树立正确的命运观 | 第61-64页 |
5 结束语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附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情况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