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基德·麦吉迪导演电影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2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 | 第8-9页 |
| ·本文创建之处 | 第9-12页 |
| 2 “天堂”的视界——马基德·麦吉迪电影创作历程 | 第12-22页 |
| ·马基德·麦吉迪生平及创作 | 第12-16页 |
| ·导演简介 | 第12-13页 |
| ·主要电影作品 | 第13-16页 |
| ·马基德·麦吉迪的创作背景——新伊朗电影 | 第16-22页 |
| 3 马基德·麦吉迪电影的文化背景及内涵 | 第22-66页 |
| ·历史视角下的马基德·麦吉迪电影文化 | 第23-36页 |
| ·折中文化中的民族意识 | 第24-30页 |
| ·寻找与探索的地缘文化 | 第30-34页 |
| ·亘古不变的人文关怀 | 第34-36页 |
| ·宏观背景下的伊朗电影产业现状 | 第36-47页 |
| ·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对弈 | 第36-44页 |
| ·双面而立的伊朗电影体制 | 第44-47页 |
| ·比较中的取长补短——共荣发展的中伊文化交流 | 第47-50页 |
| ·源远流长的交流历史 | 第47-49页 |
| ·求同存异的文化精神 | 第49-50页 |
| ·马基德·麦吉迪电影的哲学思辨 | 第50-66页 |
| ·本土的伊斯兰哲学思想 | 第50-61页 |
| ·皮亚杰发生认识心理学——儿童世界折射成人社会 | 第61-66页 |
| 4 马基德·麦吉迪电影的美学特征 | 第66-96页 |
| ·剧作特征 | 第66-74页 |
| ·主题思想 | 第66-69页 |
| ·人物选择 | 第69-73页 |
| ·开放式结局——“凤凰涅槃” | 第73-74页 |
| ·视听语言 | 第74-87页 |
| ·画面:简约而朴素的组合 | 第74-82页 |
| ·声音:音乐与话语的对白 | 第82-87页 |
| ·诗意纪实风格的形成——自然而生,叙事抒情 | 第87-96页 |
| ·诗意——“看得见”与“看不见”的交织 | 第87-92页 |
| ·纪实——生活与艺术的重组 | 第92-96页 |
| 5 结语 | 第96-102页 |
| ·回顾——成果与经验 | 第96-99页 |
| ·审美与信仰的最终选择 | 第96-97页 |
| ·儿童电影的重大启示 | 第97-99页 |
| ·展望——开拓与发展 | 第99-102页 |
| 致谢 | 第102-10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4-106页 |
| 附录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