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一、研究的缘起 | 第10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1-13页 |
一、专业学位 | 第11-12页 |
二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| 第12-13页 |
第三节 文献综述 | 第13-17页 |
一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二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三、已有研究的不足 | 第17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7-22页 |
一、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7-20页 |
二、具体研究思路 | 第20-21页 |
三、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发展历程 | 第22-35页 |
第一节 国内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 | 第22-31页 |
一、国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 | 第22-27页 |
二、国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 | 第27-31页 |
第二节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情况 | 第31-35页 |
一、招生学科领域 | 第31-33页 |
二、招生对象与要求 | 第33-34页 |
三、具体招生情况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优势问题——来自教育科学学院的调查 | 第35-54页 |
第一节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优势 | 第35-43页 |
一、招生对象扩大领域增加 | 第35-36页 |
二、课程设置趋于合理 | 第36-39页 |
三、指导教师队伍优秀 | 第39-41页 |
四、学员水平明显提高 | 第41-43页 |
第二节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问题 | 第43-54页 |
一、目标定位较为模糊 | 第43-44页 |
二、课程设置与进度安排有待优化 | 第44-49页 |
三、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多样化 | 第49-52页 |
四、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| 第52-54页 |
第四章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问题的原因探析 | 第54-61页 |
第一节 宏观层面的原因 | 第54-57页 |
一、国家层面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| 第54-56页 |
二、国家教育硕士导师制度的政策限制 | 第56页 |
三、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缺少沟通 | 第56-57页 |
第二节 微观层面的原因 | 第57-61页 |
一、学员本身学习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| 第57-58页 |
二、部分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| 第58-59页 |
三、课程教材开发力度不够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教育硕士培养的改革方向 | 第61-82页 |
第一节 培养目标定位——研究型实践者 | 第61-64页 |
一、何谓研究型实践者 | 第61-62页 |
二、研究型实践者的特征 | 第62-64页 |
第二节 课程设置导向——以促进专业发展为旨趣的实践课程 | 第64-69页 |
一、以促进专业发展为旨趣的实践课程释义 | 第64-66页 |
二、以促进专业发展为旨趣的实践课程的初步设想 | 第66-69页 |
第三节 教学方式定位——多种教学方式协调配合 | 第69-73页 |
一、多种教学方式协调配合的意义 | 第69-70页 |
二、多种教学方式协调配合实施策略 | 第70-73页 |
第四节 指导教师遴选——多渠道革新导师队伍 | 第73-78页 |
一、多渠道革新导师队伍的意义 | 第73-74页 |
二、多渠道革新导师队伍的策略 | 第74-78页 |
第五节 课程评价实施——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| 第78-82页 |
一、构建内外部评价体系的意义 | 第78-79页 |
二、构建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| 第79-82页 |
结语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8页 |
附录1 调查问卷 | 第88-90页 |
附录2 访谈提纲 | 第90-91页 |
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1-92页 |
后记 | 第92-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