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端到端通信(End-to-End Communication)概述 | 第13-14页 |
·端到端通信信道性能分析模型的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现状及问题 | 第15-21页 |
·无线信道状态可达性分析模型 | 第16-17页 |
·端到端(End-to-End)通信信道性能分析 | 第17-19页 |
·大规模无线网络中通信瓶颈区域性能分析 | 第19-21页 |
·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| 第21-23页 |
·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基础理论 | 第25-37页 |
·CTMC(Continuous-Time Markov Chains) | 第25-26页 |
·QBD(Quasi-Birth-Death)结构 | 第26-28页 |
·QBD结构的状态路径 | 第28页 |
·概率测度 | 第28-29页 |
·瞬时状态概率与稳定状态概率 | 第29-34页 |
·计算QBD稳态概率 | 第30-32页 |
·计算QBD瞬时状态概率 | 第32-34页 |
·CSL(Continuous Stochastic Logic) | 第34-37页 |
第三章 概率丢包通信网络端到端通信系统建模与分析 | 第37-51页 |
·引言 | 第37-38页 |
·概率丢包通信网络 | 第38-41页 |
·概率丢包通信网络中端到端通信信道基于QBD建模 | 第41-47页 |
·信道饱和度 | 第41页 |
·QBD结构作为模型 | 第41-43页 |
·随机模型的合理性分析 | 第43-46页 |
·复杂性分析 | 第46页 |
·建模实例 | 第46-47页 |
·性能分析 | 第47-50页 |
·端到端通信信道的稳定状态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丢包性能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四章 无线丢包信道系统状态可达性的概率分析 | 第51-65页 |
·引言 | 第51-52页 |
·系统定义及假设 | 第52-53页 |
·WLCS基于QBD结构建模及其状态描述 | 第53-56页 |
·WLCS基于QBD结构建模 | 第54-55页 |
·模型状态的描述 | 第55-56页 |
·WLCS模型的吸引子(attractor) | 第56-58页 |
·WLCS的概率可达性分析 | 第58-60页 |
·WLCS稳定状态可达性概率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WLCS瞬时状态可达性概率分析 | 第60页 |
·实例分析 | 第60-64页 |
·稳态概率可达性 | 第61-62页 |
·瞬时状态概率可达性 | 第62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五章 无线多跳网络中端到端丢包信道系统性能分析 | 第65-77页 |
·引言 | 第65-66页 |
·端到端丢包通信信道系统(E2E-CSLC) | 第66-68页 |
·E2E-CSLC基于QBD建模 | 第68-70页 |
·E2E-CSLC性能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平均丢包概率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平均时延及吞吐量分析 | 第71页 |
·实例研究 | 第71-76页 |
·模型实例与模拟环境 | 第71-73页 |
·平均丢包概率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平均时延及吞吐量分析 | 第74-7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六章 大规模无线网络中(X,S)-bottleneck区域性能分析 | 第77-95页 |
·概述 | 第77-78页 |
·相关工作 | 第78-79页 |
·系统模型与定义 | 第79-83页 |
·系统模型 | 第79-80页 |
·定义 | 第80-83页 |
·(X,S)-bottleneck区域基于两层QBD结构建模 | 第83-86页 |
·(X,S)-bottleneck区域作为一个多队列系统 | 第83-84页 |
·多队列系统基于两层QBD结构建模 | 第84-86页 |
·性能分析与评价 | 第86-94页 |
·性能分析 | 第86-89页 |
·流f_i成功转发概率分析 | 第86-89页 |
·(X,S)-bottleneck区域的吞吐量分析 | 第89页 |
·实例分析 | 第89-94页 |
·流f_i成功转发概率 | 第90-91页 |
·(X,S)-bottleneck区域吞吐量 | 第91-9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七章 结束语 | 第95-98页 |
·工作总结 | 第95-96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96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-11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110-111页 |
附录A | 第111-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