劳思光《新编中国哲学史》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6页 |
绪论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概况 | 第9-14页 |
第一节 早期中国哲学史萌芽 | 第9-11页 |
第二节 "以西释中"的诠释体系 | 第11-12页 |
第三节 "以中释中"的诠释体系 | 第12页 |
第四节 "以马释中"的诠释体系 | 第12-13页 |
第五节 港台地区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劳思光对中国哲学史基本问题的阐释 | 第14-19页 |
第一节 对"哲"与"史"关系的看法 | 第14页 |
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| 第14-17页 |
一、基源问题研究法的内容 | 第15页 |
二、基源问题研究法的特点 | 第15-17页 |
三、对基源问题研究法的运用 | 第17页 |
第三节 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分期 | 第17-19页 |
第三章 劳思光对各家思想的阐释 | 第19-42页 |
第一节 劳思光的儒家观 | 第19-31页 |
一、孔子与儒学的建立 | 第20-22页 |
二、孟子与儒学理论的初步形成 | 第22-24页 |
三、荀子与儒学之歧途 | 第24-26页 |
四、汉儒的没落 | 第26-28页 |
五、唐末儒学复兴的趋势 | 第28-29页 |
六、宋明儒学的分派标准 | 第29-31页 |
第二节 劳思光的道家观 | 第31-38页 |
一、老庄之学 | 第31-35页 |
二、汉代道家思想 | 第35-36页 |
三、魏晋玄学 | 第36-38页 |
四、道教的发展 | 第38页 |
第三节 劳思光的佛学观 | 第38-42页 |
一、对"佛教哲学"内容的界定 | 第38页 |
二、对佛教在中国流传情况的考证 | 第38-39页 |
三、对中国佛教哲学宗派的划分 | 第39页 |
四、对佛教否定本体论或宇宙论的论断 | 第39-40页 |
五、中国佛教哲学对主体性的肯定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劳思光《新编中国哲学史》的贡献及其局限 | 第42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