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凝土塑性—损伤本构模型研究
| 序 | 第1-6页 |
| 摘要 | 第6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目录 | 第10-13页 |
| 1 绪论 | 第13-22页 |
| ·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·选题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历史与现状概览 | 第15-20页 |
| 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| 2 混凝土强度理论的表示形式分类 | 第22-52页 |
| ·分类方法 | 第22-25页 |
| ·直角坐标表示的强度准则 | 第25-32页 |
| ·柱坐标表示的强度准则 | 第32-41页 |
| ·柱坐标和直角坐标共同表示的强度准则 | 第41-45页 |
| ·含有其它应力不变量的强度准则 | 第45-47页 |
| ·归纳与讨论 | 第47-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3 Lubliner屈服准则的剖析与标定方法 | 第52-67页 |
| ·函数构造特点与屈服面几何特征 | 第52-57页 |
| ·均匀约束混凝土的标定方法 | 第57-61页 |
| ·非均匀约束混凝土的标定方法 | 第61-6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4 塑性-损伤模型中的屈服准则 | 第67-76页 |
| ·塑性-损伤本构方程 | 第67-70页 |
| ·屈服准则的映射 | 第70-71页 |
| ·屈服准则的演变 | 第71-72页 |
| ·数构造的局限与扩展 | 第72-7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5 齐次屈服函数构造 | 第76-92页 |
| ·破坏准则的精度与适用范围 | 第76-77页 |
| ·基于四参数破坏准则的构造 | 第77-83页 |
| ·基于五参数破坏准则的构造 | 第83-9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| 6 强化-损伤参数定义 | 第92-101页 |
| ·单参数定义 | 第92-94页 |
| ·多参数定义 | 第94-10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| 7 强化函数和损伤函数构造 | 第101-115页 |
| ·强化与损伤的耦合 | 第101-102页 |
| ·局部软化假设 | 第102-103页 |
| ·单一函数修正 | 第103-107页 |
| ·分段函数构造 | 第107-11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| 8 算法一致切线刚度 | 第115-122页 |
| ·假想有效应力张量 | 第115-117页 |
| ·一致切线刚度 | 第117-12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21-122页 |
| 9 结论 | 第122-126页 |
| ·总结 | 第122-124页 |
| ·展望 | 第124-12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6-143页 |
| 术语 | 第143-145页 |
| 符号 | 第145-150页 |
| 图索引 | 第150-151页 |
| 表索引 | 第151-152页 |
| 致谢 | 第152-153页 |
| 发表论文 | 第153-1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