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伦理学(道德哲学)论文--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--伦理学史论文

孟子义利观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境外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1.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论文结构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创新点第15-17页
2 孟子义利观的内涵及社会背景第17-27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辨析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“义”的内涵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“利”的内涵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孟子义利观的内涵第19-21页
    2.2 孟子义利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孟子义利观形成的政治背景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孟子义利观形成的经济背景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孟子义利观形成的文化背景第23-24页
    2.3 孟子义利观的思想渊源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西周时期的义利思想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孔子的义利观第25-27页
3 孟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及特征第27-44页
    3.1 性善论—孟子义利观的人性论基础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性善论与性无善恶论的对立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孟子的“四端”说第29-31页
    3.2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亦有仁义而已矣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舍生而取义也第32-34页
    3.3 重义轻利义利观的养成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“求放心”的道德修养方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养“浩然之气”的道德修养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3.4 孟子义利观的特征第36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重义而不舍利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以“仁”为核心第39-44页
4 孟子义利观评析第44-58页
    4.1 孟子义利观的地位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孟子义利观在孟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孟子义利观在儒家义利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第45-46页
    4.2 孟子之后的儒家代表对其义利观的发展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荀子对孟子义利观的发展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董仲舒对孟子义利观的发展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朱熹对孟子义利观的发展第47-48页
    4.3 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先天的人性论基础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统治阶级的阶级立场第50-52页
    4.4 孟子义利观的当代价值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有助于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国际战略的实施第55-58页
结语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3页
后记第63-6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荀墨人性论对比研究
下一篇:中国孝文化的影像传播与价值建构--以“寻找最美孝心少年”颁奖典礼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