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3-16页 |
第二章 区域概况及储层特征 | 第16-31页 |
2.1 地理位置 | 第16页 |
2.2 区域构造 | 第16-17页 |
2.3 沉积环境 | 第17-19页 |
2.4 地质特征 | 第19-31页 |
2.4.1 岩石学特征 | 第19-21页 |
2.4.2 填隙物成分与含量 | 第21-23页 |
2.4.3 孔隙结构特征 | 第23-25页 |
2.4.4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25-26页 |
2.4.5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| 第26-29页 |
2.4.6 储层含油性特征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高伽马岩心实验分析 | 第31-72页 |
3.1 压汞实验分析 | 第31-38页 |
3.1.1 排驱压力P_d与最大连通孔喉半径R_(max) | 第32-35页 |
3.1.2 饱和度中值压力P_(50) | 第35-36页 |
3.1.3 相对分选系数D | 第36-37页 |
3.1.4 中值孔喉半径R_(50) | 第37-38页 |
3.2 基于高伽马岩心压汞实验数据建立相关模型 | 第38-43页 |
3.2.1 高伽马岩心的孔隙度与最大孔隙半径的关系 | 第38-39页 |
3.2.2 高伽马岩心的渗透率与孔径半径的关系 | 第39-40页 |
3.2.3 高伽马岩心的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| 第40页 |
3.2.4 高伽马岩心的孔隙度与常规声波时差测井的关系 | 第40-41页 |
3.2.5 高伽马岩心的孔隙度平方与束缚水饱和度与孔隙度立方乘积的关系 | 第41-42页 |
3.2.6 本节小结 | 第42-43页 |
3.3 阳离子交换量(CEC)实验 | 第43-50页 |
3.3.1 阳离子交换量实验的表征方法 | 第43-46页 |
3.3.2 正常伽马岩心的阳离子交换量与孔隙结构指数的关系 | 第46页 |
3.3.3 高伽马岩心的阳离子交换量与孔隙度的关系 | 第46-47页 |
3.3.4 高伽马岩心与正常砂岩导电机理对比 | 第47-50页 |
3.3.5 本节小结 | 第50页 |
3.4 岩石电阻实验数据分析 | 第50-63页 |
3.4.1 岩电实验的测量方法及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4.2 强制过100%饱含水点岩电参数的确定 | 第51-53页 |
3.4.3 不过饱含水点岩电参数的确定 | 第53-57页 |
3.4.4 基于高伽马岩心岩电实验数据建立相关模型 | 第57-58页 |
3.4.5 岩电实验与双水模型的关系 | 第58-62页 |
3.4.6 高伽马砂岩地层饱和度模型的适用性 | 第62-63页 |
3.4.7 本节小结 | 第63页 |
3.5 高伽马砂岩电子探针实验分析 | 第63-67页 |
3.6 高伽马砂岩电阻率影响因素 | 第67-72页 |
第四章 储层参数计算及验证 | 第72-95页 |
4.1 储层参数定量计算 | 第72-90页 |
4.1.1 高伽马砂岩泥质含量计算 | 第72-74页 |
4.1.2 高伽马砂岩孔隙度计算 | 第74-76页 |
4.1.3 高伽马砂岩渗透率计算 | 第76-77页 |
4.1.4 高伽马砂岩饱和度的计算 | 第77-89页 |
4.1.5 束缚水饱和度分析及水相渗透率计算 | 第89-90页 |
4.2 物性参数计算实例 | 第90-95页 |
第五章 模型应用效果评价 | 第95-112页 |
5.1 储层参数计算应用效果分析 | 第95-101页 |
5.1.1 高伽马储层参数对比 | 第95-97页 |
5.1.2 核磁共振测井划分高伽马储集层 | 第97-98页 |
5.1.3 提高解释精度 | 第98-101页 |
5.2 高伽马储层产能及分类评价 | 第101-106页 |
5.2.1 高伽马储层的分类 | 第101-104页 |
5.2.2 实例效果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5.3 高伽马储层测井响应识别特征 | 第106-112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112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