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引言 | 第11-14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1页 |
1.1.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1.2.1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机电一体化联合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3 伺服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4 多领域物理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3页 |
1.3.1 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20-21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进给系统的部件选型和特性理论概述 | 第23-35页 |
2.1 实验平台的设计计算 | 第23-30页 |
2.1.1 导轨选型 | 第23-26页 |
2.1.2 机械传动 | 第26-30页 |
2.2 进给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| 第30-31页 |
2.3 进给系统动态特性理论概述 | 第31-33页 |
2.3.1 瞬时空间有限元理论 | 第32页 |
2.3.2 机械系统动态特性能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基于Solidworks/Matlab的物理建模问题分析 | 第35-45页 |
3.1 物理系统建模 | 第35-37页 |
3.1.1 物理建模理论 | 第35-36页 |
3.1.2 基于XML功能表示 | 第36-37页 |
3.2 机电协同仿真系统总体设计 | 第37-39页 |
3.2.1 机电协同仿真原理 | 第37页 |
3.2.2 仿真设计平台选择 | 第37-38页 |
3.2.3 Solidworks/Matlab协同仿真设计流程 | 第38-39页 |
3.3 建立Solidworks与Matlab协同仿真模型 | 第39-43页 |
3.3.1 SimMechanics Link插件安装 | 第39-40页 |
3.3.2 三维实体模型前处理 | 第40-41页 |
3.3.3 建立机电协同仿真模型 | 第41-4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科尔摩根伺服电机物理建模及仿真 | 第45-55页 |
4.1 伺服电机数学模型分析 | 第45-48页 |
4.1.1 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 | 第45-46页 |
4.1.2 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| 第46-47页 |
4.1.3 Simulink模型数学仿真 | 第47-48页 |
4.2 科尔摩根电机的物理建模及机电仿真 | 第48-54页 |
4.2.1 广义执行机构理论 | 第48-50页 |
4.2.2 科尔摩根伺服电机的物理模型 | 第50-51页 |
4.2.3 基于接口技术的机电仿真 | 第51-52页 |
4.2.4 仿真实验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进给系统多领域建模及关键技术分析 | 第55-75页 |
5.1 进给系统组成及领域划分 | 第55-56页 |
5.1.1 进给系统的组成 | 第55页 |
5.1.2 进给系统的领域划分 | 第55-56页 |
5.2 进给系统的动力模型 | 第56-58页 |
5.2.1 动力学模型等效 | 第56-57页 |
5.2.2 进给系统运动方程 | 第57-58页 |
5.3 进给系统速度规律分析 | 第58-61页 |
5.3.1 线性加速控制 | 第58-59页 |
5.3.2 二次S型加速控制 | 第59-60页 |
5.3.3 三次S型加速控制 | 第60-61页 |
5.4 伺服控制系统建模建立 | 第61-65页 |
5.4.1 Solidworks/Matlab之间的数据交换 | 第61-62页 |
5.4.2 Motion驱动设置 | 第62-64页 |
5.4.3 进给系统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| 第64-65页 |
5.5 进给系统平台动态特性分析 | 第65-69页 |
5.5.1 模态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5.2 谐响应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6 机电协同仿真实验测试 | 第69-72页 |
5.6.1 平台实验系统组成架构 | 第69-70页 |
5.6.2 基于CompactRIO进给系统实验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72-7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6.1 结论 | 第75页 |
6.2 展望 | 第75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1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