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主要缩略语 | 第13-14页 |
前言 | 第14-20页 |
1 淋巴癌治疗现状 | 第14页 |
2 阿霉素的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3 基于DNA的纳米给药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4 核酸适配体在纳米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| 第17页 |
5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及研究目的 | 第17-20页 |
第一章 DNA的提取 | 第20-27页 |
1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0-21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20-21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21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21-25页 |
2.1 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| 第21-23页 |
2.2 噬菌体的扩增及滴度测定 | 第23页 |
2.3 从M13mp18 噬菌体中提取DNA(8634、7560) | 第23-24页 |
2.4 M13mp18 DNA(8634和7560)的表征 | 第24-25页 |
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5-26页 |
3.1 噬菌体的扩增及滴度测定结果 | 第25页 |
3.2 DNA的提取结果 | 第25-26页 |
3.3 DNA的浓度和纯度 | 第26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DNA纳米治疗系统的构建及其表征 | 第27-48页 |
1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7-28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27-28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28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28-35页 |
2.1 实验中所用各溶液的配制 | 第28-29页 |
2.2 ssDNA溶液的配制 | 第29-30页 |
2.3 载体的构建 | 第30-31页 |
2.4 DNA载体的表征 | 第31-33页 |
2.5 DNA纳米管载药条件优化及载药量的测定 | 第33-34页 |
2.6 载药DNA纳米管的体外释放研究 | 第34-35页 |
2.7 DNA载体的稳定性 | 第35页 |
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5-47页 |
3.1 凝胶电泳 | 第35-40页 |
3.2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对DNA纳米管的表征 | 第40页 |
3.3 原子力显微镜(AFM)对DNA纳米管的表征 | 第40-41页 |
3.4 DNA纳米管载药量的测定及条件优化 | 第41-44页 |
3.5 载药DNA纳米管的体外释放 | 第44-45页 |
3.6 DNA纳米管结构在10%FBS培养基中的稳定性 | 第45-46页 |
3.7 载入到DNA纳米管中DOX的稳定性 | 第46-47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三章 DNA纳米治疗系统的细胞学研究 | 第48-65页 |
1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48-50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48-49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49-50页 |
2 实验内容 | 第50-55页 |
2.1 细胞学基础 | 第50-51页 |
2.2 体外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考察 | 第51-53页 |
2.3 K299细胞对DNA纳米管的体外摄取考察 | 第53-54页 |
2.4 统计学分析 | 第54-55页 |
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4页 |
3.1 K299细胞的体外抑制率考察 | 第55-61页 |
3.2 DNA纳米管载药系统的摄取研究 | 第61-64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四章 DNA纳米治疗系统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| 第65-76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65-66页 |
1.1 材料 | 第65-66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66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66-71页 |
2.1 实验所用溶液的配制 | 第66-67页 |
2.2 体外肿瘤细胞的凋亡考察 | 第67-68页 |
2.3 细胞内的活性氧含量考察 | 第68页 |
2.4 体外肿瘤细胞的周期考察 | 第68-69页 |
2.5 免疫印迹实验(Western Blot) | 第69-71页 |
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71-75页 |
3.1 体外肿瘤细胞凋亡考察 | 第71-73页 |
3.2 体外肿瘤细胞活性氧含量实验 | 第73页 |
3.3 DNA纳米管载药系统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| 第73-75页 |
3.4 免疫印迹实验 | 第75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全文总结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附录 | 第83-94页 |
个人简历 | 第94-95页 |
致谢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