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引言 | 第18-1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9-3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9-20页 |
1.1.1 建筑地域性的缺失 | 第19页 |
1.1.2 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 | 第19-2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2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3.1 研究对象 | 第21-22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7页 |
1.4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1.4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27-29页 |
1.5.1 资料分析法 | 第27页 |
1.5.2 实地调研法 | 第27-28页 |
1.5.3 跨学科研究方法 | 第28页 |
1.5.4 图解和案例分析法 | 第28-29页 |
研究框架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徽州传统建筑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| 第30-42页 |
2.1 人文因素 | 第30-36页 |
2.1.1 宗法思想 | 第30-33页 |
2.1.2 礼仪制度 | 第33-34页 |
2.1.3 儒商价值观 | 第34页 |
2.1.4 风水术 | 第34-36页 |
2.2 社会因素 | 第36-39页 |
2.2.1 徽州经济形态 | 第36-37页 |
2.2.2 中原人口迁入 | 第37-39页 |
2.3 自然因素 | 第39-41页 |
2.3.1 地理条件 | 第39-40页 |
2.3.2 气候因素 | 第40-4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徽州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| 第42-75页 |
3.1 和谐美 | 第42-48页 |
3.1.1 契合自然气候 | 第42-46页 |
3.1.2 适应地理环境 | 第46-48页 |
3.2 秩序美 | 第48-56页 |
3.2.1 主次有序的空间层级 | 第49-50页 |
3.2.2 层次分明的空间界面 | 第50-53页 |
3.2.3 变化有序的空间形态 | 第53-56页 |
3.3 形式美 | 第56-64页 |
3.3.1 均衡稳定的平面形制 | 第57-61页 |
3.3.2 韵律变化的立面形制 | 第61-64页 |
3.4 虚实美 | 第64-67页 |
3.4.1 空间虚实相生 | 第64-66页 |
3.4.2 虚实境界相生 | 第66-67页 |
3.5 情景美 | 第67-74页 |
3.5.1 中和之美 | 第68-71页 |
3.5.2 自然之美 | 第71-7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四章 徽州传统建筑美学特征与现代建筑的关联性解读 | 第75-87页 |
4.1 “物我和谐”与建筑外部环境营造 | 第75-77页 |
4.1.1 对地形肌理的呼应 | 第75-76页 |
4.1.2 对地域风貌的传承 | 第76-77页 |
4.2 “秩序井然”与现代建筑空间组织 | 第77-80页 |
4.2.1 主次化空间层级的体验性和有效性 | 第77-79页 |
4.2.2 层次化空间形态的感知性与适应性 | 第79-80页 |
4.3 “形式构成”与现代建筑形态塑造 | 第80-82页 |
4.3.1 轴线引导的中正感 | 第80-81页 |
4.3.2 错落的立面形式 | 第81-82页 |
4.4 “虚实相生”与现代建筑场所氛围营造 | 第82-84页 |
4.4.1 行为转变方面 | 第82-83页 |
4.4.2 心理活动方面 | 第83-84页 |
4.5 “情景合一”与现代建筑意境表达 | 第84-85页 |
4.5.1 “中和之美”是对“主观情感”的追求 | 第84页 |
4.5.2 “自然之美”是对“客观物质”的表达 | 第84-8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第五章 现代建筑设计中徽州传统建筑美学特征的应用原则与策略 | 第87-111页 |
5.1 应用原则 | 第87-92页 |
5.1.1 地域性 | 第89-90页 |
5.1.2 生态性 | 第90页 |
5.1.3 经济性 | 第90页 |
5.1.4 文化性 | 第90-91页 |
5.1.5 统一性 | 第91-92页 |
5.1.6 适用性 | 第92页 |
5.2 设计策略探析 | 第92-109页 |
5.2.1 以“和”为美—地形肌理界面形构 | 第92-94页 |
5.2.2 以“序”为美—空间界面形构 | 第94-98页 |
5.2.3 “适形”为美—实体界面形构 | 第98-99页 |
5.2.4 “虚实”为美—图底关系处理 | 第99-100页 |
5.2.5 以“情”为美—人文界面形构 | 第100-10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1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5页 |
附录 | 第115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-117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