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能源与经济、环境关系研究相关理论及评价方法概述 | 第18-21页 |
2.1 生态经济学理论 | 第18页 |
2.2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| 第18-19页 |
2.2.2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| 第19页 |
2.3 3E系统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3.1 3E系统理论的含义 | 第19页 |
2.3.2 3E系统协调度的评价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吉林省能源、经济、环境现状分析 | 第21-30页 |
3.1 吉林省能源供给、能源需求现状 | 第21-22页 |
3.2 吉林省经济现状分析 | 第22-24页 |
3.3 吉林省环境现状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3.1 各能源主要污染物 | 第24页 |
3.3.2 吉林省环境污染状况 | 第24-25页 |
3.4 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 | 第25-27页 |
3.5 能源与环境关系 | 第27-2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4章 吉林省能源经济环境(3E)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| 第30-39页 |
4.1 吉林省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关系评估 | 第30-34页 |
4.1.1 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| 第30-32页 |
4.1.2 能源子系统 | 第32页 |
4.1.3 经济子系统 | 第32-33页 |
4.1.4 环境子系统 | 第33-34页 |
4.2 能源一经济一环境(3E)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| 第34-37页 |
4.2.1 主成分分析法 | 第34-36页 |
4.2.2 熵值法 | 第36-37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5章 吉林省能源经济环境(3E)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| 第39-60页 |
5.1 吉林省能源、环境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值 | 第39-54页 |
5.1.1 吉林省能源子系统综合性发展评价结果 | 第39-44页 |
5.1.2 吉林省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评价结果 | 第44-49页 |
5.1.3 吉林省环境子系统综合发展评价结论 | 第49-54页 |
5.2 吉林省3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| 第54-55页 |
5.3 吉林省3E系统协调发展程度 | 第55-59页 |
5.3.1 建立模型 | 第55-56页 |
5.3.2 吉林省能源一经济一环境(3E)系统协调度计算 | 第56-58页 |
5.3.3 吉林省能源一经济一环境(3E)系统协调策略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