羟基硫酸铁污泥基生物炭对砷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土壤中砷的来源及危害 | 第9-11页 |
1.1.1 砷污染土壤的来源 | 第9-10页 |
1.1.2 土壤中砷的迁移转化及存在形态 | 第10页 |
1.1.3 砷污染的危害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土壤砷污染现状 | 第11页 |
1.3 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1 土壤淋洗修复法 | 第12页 |
1.3.2 电动修复法 | 第12-13页 |
1.3.3 微生物修复法 | 第13页 |
1.3.4 植物修复法 | 第13-14页 |
1.3.5 农业生态修复法 | 第14页 |
1.3.6 钝化/稳定化修复法 | 第14页 |
1.4 污泥基生物炭 | 第14-15页 |
1.5 修复效果的评价 | 第15-16页 |
1.5.1 评价技术 | 第15页 |
1.5.1.1 污染土壤修复后效观察 | 第15页 |
1.5.1.2 修复土壤再用生态风险评价 | 第15页 |
1.5.2 砷污染土壤修复的评价标准 | 第15-16页 |
1.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、意义及内容 | 第16-19页 |
1.6.1 研究目的、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6.3 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土壤中砷的赋存形态及含量 | 第19-28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1.1 供试土壤 | 第19-20页 |
2.1.2 实验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1.2.1 土壤总砷含量的测定 | 第20页 |
2.1.2.2 土壤各形态砷含量的测定 | 第20-21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6页 |
2.2.1 土壤中总砷含量 | 第21-22页 |
2.2.2 土壤中砷赋存形态及含 | 第22-26页 |
2.3 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砷赋存形态的影响 | 第28-36页 |
3.1 土壤pH | 第28-29页 |
3.1.1 实验方法 | 第28页 |
3.1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2 土壤有机质 | 第29-30页 |
3.2.1 实验方法 | 第29-30页 |
3.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0页 |
3.3 土壤中总氮、总硫含量 | 第30-32页 |
3.3.1 实验方法 | 第30-31页 |
3.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4 土壤总磷、铁及铝含量 | 第32-34页 |
3.4.1 实验方法 | 第32页 |
3.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5 土壤重金属含量 | 第34-35页 |
3.5.1 实验方法 | 第34页 |
3.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6 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土壤菌群结构变化研究 | 第36-44页 |
4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6页 |
4.2 数据质控及物种注释评估 | 第36-38页 |
4.3 样本菌群生物多样性变化 | 第38-40页 |
4.4 基于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变化 | 第40-41页 |
4.5 样本菌群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6 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五章 植物生长情况及砷含量 | 第44-53页 |
5.1盆栽实验 | 第44页 |
5.2 植物生物性状 | 第44-51页 |
5.2.1 发芽率 | 第44-45页 |
5.2.2 植株高度 | 第45-46页 |
5.2.3 植株生物量 | 第46-51页 |
5.3 植物总砷含量 | 第51-53页 |
5.3.1 实验方法 | 第51-52页 |
5.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3-55页 |
6.1 结论 | 第53-54页 |
6.2 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0页 |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