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| 1.1 叉车发展现状分析 | 第9-11页 |
| 1.1.1 国外叉车行业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向 | 第10-11页 |
| 1.1.2 国内叉车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1页 |
| 1.2 叉车工作环境对叉车转向性能的要求分析 | 第11-13页 |
| 1.2.1 叉车工作条件的特殊性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叉车转向系统需满足的特殊要求 | 第12-13页 |
| 1.2.3 叉车转向机构优化设计研究概况 | 第13页 |
| 1.3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| 1.4 课题主要的研究对象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| 1.4.1 课题主要的研究对象 | 第15页 |
| 1.4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1.4.3 课题特点 | 第16页 |
| 1.4.4 本文技术路线 | 第16页 |
| 1.5 本章小结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叉车转向方式及运动特性描述、分析 | 第17-31页 |
| 2.1 叉车转向方式 | 第17-19页 |
| 2.2 基本转向机构与参数 | 第19-20页 |
| 2.3 叉车转向机构基本特性分析 | 第20-27页 |
| 2.3.1 八字式和交叉式双梯形转向机构的基本特性 | 第20-25页 |
| 2.3.2 交叉式转向机构与八字式转向机构的联系 | 第25页 |
| 2.3.3 曲柄滑块式转向机构的基本特性 | 第25-27页 |
| 2.4 叉车转向机构性能评价参数及其与机构性能的关系 | 第27-30页 |
| 2.4.1 转角误差 | 第27-28页 |
| 2.4.2 传动角 | 第28-29页 |
| 2.4.3 力传动比 | 第29-30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三章 遗传算法原理及其实现 | 第31-47页 |
| 3.1 遗传算法来源及特点 | 第31-34页 |
| 3.1.1 从生物进化到智能优化算法 | 第31-32页 |
| 3.1.2 遗传算法的特点 | 第32-33页 |
| 3.1.3 遗传算法的应用 | 第33-34页 |
| 3.2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模型 | 第34-36页 |
| 3.3 遗传算法的实现 | 第36-44页 |
| 3.3.1 编码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3.3.2 群体规模 | 第39页 |
| 3.3.3 初始群体 | 第39页 |
| 3.3.4 适应值 | 第39-40页 |
| 3.3.5 遗传操作 | 第40-43页 |
| 3.3.6 收敛准则 | 第43页 |
| 3.3.7 优化程序控制参数选择 | 第43-44页 |
| 3.4 遗传算法的搜索行为方式 | 第44页 |
| 3.5 关于遗传算法的改进 | 第44-45页 |
| 3.6 本文拟使用的遗传算法 | 第45页 |
| 3.7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| 第四章 叉车转向机构遗传算法优化设计 | 第47-57页 |
| 4.1 概述 | 第47-50页 |
| 4.1.1 优化设计原理和应用 | 第47-48页 |
| 4.1.2 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48-50页 |
| 4.1.3 优化算法选择准则 | 第50页 |
| 4.2 叉车转向机构优化问题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4.2.1 叉车转向机构优化性质 | 第50页 |
| 4.2.2 多目标优化处理思想 | 第50-51页 |
| 4.3 叉车转向机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| 第51-56页 |
| 4.3.1 优化变量的确定 | 第51页 |
| 4.3.2 确定优化目标 | 第51-53页 |
| 4.3.3 确定约束条件 | 第53-54页 |
| 4.3.4 优化算法的选择 | 第54-55页 |
| 4.3.5 优化算法的性能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4.4 本章小节 | 第56-57页 |
| 第五章 叉车转向机构优化软件开发及结果分析 | 第57-69页 |
| 5.1 VC++简介 | 第57页 |
| 5.2 对优化软件所提的要求 | 第57-58页 |
| 5.2.1 软件应能提高设计效率 | 第57-58页 |
| 5.2.2 软件应具有可视化功能 | 第58页 |
| 5.2.3 软件优化结果可调 | 第58页 |
| 5.3 优化软件的开发 | 第58-65页 |
| 5.3.1 软件结构框架 | 第58-59页 |
| 5.3.2 转向机构总体计算模块 | 第59-62页 |
| 5.3.3 优化设计模块 | 第62-65页 |
| 5.4 实际应用与优化结果分析 | 第65-67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|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69-73页 |
| 6.1 总结 | 第69页 |
| 6.2 结论 | 第69-70页 |
| 6.3 创新点 | 第70页 |
| 6.4 存在的问题 | 第70页 |
| 6.5 展望 | 第70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9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