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7-9页 |
第2章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概述 | 第9-16页 |
2.1 大数据时代 | 第9-11页 |
2.1.1 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 | 第9-10页 |
2.1.2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 | 第10-11页 |
2.2 个人信息概念解析 | 第11-14页 |
2.2.1 个人信息的定义 | 第11-13页 |
2.2.2 个人信息的特点 | 第13-14页 |
2.3 个人信息的分类 | 第14-16页 |
2.3.1 直接个人信息与间接个人信息 | 第14页 |
2.3.2 电子个人信息与非电子个人信息 | 第14-15页 |
2.3.3 一般个人信息与特殊个人信息 | 第15-16页 |
第3章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权利的法律属性 | 第16-20页 |
3.1 人格权说——个人信息具有人格权属性 | 第16页 |
3.2 财产权说——个人信息同时还具有财产权属性 | 第16-18页 |
3.3 个人信息权的权利内容 | 第18-20页 |
第4章 国外个人信息的立法与保护模式 | 第20-28页 |
4.1 美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分析 | 第20-22页 |
4.1.1 美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情况 | 第20-21页 |
4.1.2 美国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 | 第21页 |
4.1.3 美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评价 | 第21-22页 |
4.2 欧盟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分析 | 第22-25页 |
4.2.1 欧盟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| 第22-24页 |
4.2.2 欧盟个人信息保护模式评价 | 第24-25页 |
4.3 德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分析 | 第25-26页 |
4.3.1 德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| 第25-26页 |
4.3.2 德国个人信息保护评价 | 第26页 |
4.4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分析 | 第26-28页 |
4.4.1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| 第26-27页 |
4.4.2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评价 | 第27-28页 |
第5章 大数据时代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现状与困境 | 第28-34页 |
5.1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现状 | 第28-29页 |
5.2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困境 | 第29-34页 |
5.2.1 中国缺少一部专门的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导致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不足 | 第29-31页 |
5.2.2 中国个人信息权的相关规定不明确以致个人信息保护范围不够 | 第31-32页 |
5.2.3 中国个人信息遭受侵权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济 | 第32-33页 |
5.2.4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缺少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监管 | 第33页 |
5.2.5 中国社会整体环境上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 | 第33-34页 |
第6章 大数据时代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的设想 | 第34-40页 |
6.1 个人信息保护的模式 | 第34-35页 |
6.2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具体设想 | 第35-40页 |
6.2.1 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注意与国际个人信息保护标准对接 | 第36页 |
6.2.2 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要在立法时确定基本原则 | 第36-37页 |
6.2.3 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明确规定个人信息权 | 第37-38页 |
6.2.4 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要在立法中完善遭受侵权时的救济 | 第38-39页 |
6.2.5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。 | 第39页 |
6.2.6 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要单独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| 第39页 |
6.2.7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外的一点建议 | 第39-40页 |
第7章 结语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