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1.1 旅游时代下民族地区地域性价值的凸显 | 第13页 |
1.1.2 景区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| 第13-14页 |
1.1.3 盲目跟风,旅游景区设计缺乏地域特色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5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6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3 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1.5 课题的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| 第21-29页 |
2.1 地域性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1.1 地域性的概念及内涵 | 第21-22页 |
2.1.2 地域性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2-23页 |
2.2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| 第23-26页 |
2.2.1 旅游资源的概念 | 第23-24页 |
2.2.2 旅游资源的特征 | 第24-25页 |
2.2.3 旅游资源的分类 | 第25-26页 |
2.3 地域文化与景区设计之间的关系 | 第26-29页 |
2.3.1 旅游资源地域性内涵是景区设计的灵魂基础 | 第26-27页 |
2.3.2 景区设计是旅游资源地域性内涵的表达途径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体现地域文化主脉旅游资源的遴选 | 第29-65页 |
3.1 景区地域文化主脉的提炼 | 第30-44页 |
3.1.1 时间维度的文脉 | 第30-39页 |
3.1.2 空间维度的地脉 | 第39-40页 |
3.1.3 文化元素的分析 | 第40-44页 |
3.2 景区旅游资源的挖掘评价 | 第44-60页 |
3.2.1 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条件 | 第44-50页 |
3.2.2 景区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分类 | 第50-53页 |
3.2.3 景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分析 | 第53-60页 |
3.3 具有地域特色旅游资源的遴选手段 | 第60-63页 |
3.3.1 选取原则 | 第60-61页 |
3.3.2 选取方法 | 第61-6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四章 地域文化在景区设计中的表达方法 | 第65-95页 |
4.1 地域文化在景区设计中的表达策略 | 第65-81页 |
4.1.1 结合地域文化主脉进行主题定位 | 第65-78页 |
4.1.2 实现地域文化的价值转化 | 第78-80页 |
4.1.3 依托载体具象化表达地域文化 | 第80-81页 |
4.2 地域文化在景区设计中的表达原则 | 第81-88页 |
4.2.1 资源最小干预原则 | 第81-83页 |
4.2.2 地域风貌统一原则 | 第83-85页 |
4.2.3 结合地域情景原则 | 第85-86页 |
4.2.4 文化动态发展原则 | 第86页 |
4.2.5 增强文化体验性原则 | 第86-88页 |
4.3 地域文化在景区设计中的表达手段 | 第88-94页 |
4.3.1 恢复——保持文化遗迹的原真性 | 第88-90页 |
4.3.2 象征——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 | 第90-92页 |
4.3.3 融合——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| 第92页 |
4.3.4 再现——历史文化景观再现 | 第92-93页 |
4.3.5 整合——地域景观的空间整合 | 第93-9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五章 地域文化在景区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| 第95-123页 |
5.1 地域文化在景区分项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 | 第95-110页 |
5.1.1 结合地域文化的景区功能分区布局 | 第95-102页 |
5.1.2 结合地域文化的景区旅游线路规划 | 第102-105页 |
5.1.3 结合地域文化的景区景观规划 | 第105-108页 |
5.1.4 结合地域文化的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| 第108-110页 |
5.2 地域文化在景区景点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 | 第110-122页 |
5.2.1 恢复——“西城门”区域古城墙遗迹的恢复 | 第110-114页 |
5.2.2 象征——“猎户村”萨满符号的提取 | 第114-116页 |
5.2.3 融合——“山神庙”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| 第116-118页 |
5.2.4 再现——“蓄水池等军事遗址”历史文化景观再现 | 第118-120页 |
5.2.5 整合——“古柞树”区域景观空间整合 | 第120-122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22-12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3-125页 |
6.1 结论 | 第123-124页 |
6.2 不足 | 第124页 |
6.3 展望 | 第124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29页 |
附件1 | 第129-13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31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31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