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2.1 消费异化 | 第11-13页 |
1.2.2 媒介理论 | 第13-16页 |
2 从象征物到功能物 | 第16-29页 |
2.1 象征物与人的本真存在 | 第16-20页 |
2.1.1 研究起点:对象征物的怀念 | 第16-18页 |
2.1.2 逻辑参照:象征交换与本真存在 | 第18-20页 |
2.2 功能物与人的主体性失落 | 第20-29页 |
2.2.1 功能解放:功能性客体系统 | 第20-22页 |
2.2.2 人心的不安:面对收藏的无力 | 第22-25页 |
2.2.3 主体性的失落:技术的自动化主义 | 第25-29页 |
3 从功能物到符号物 | 第29-44页 |
3.1 物的符号化 | 第29-33页 |
3.1.1 理论中介:符号区划阶层 | 第29-32页 |
3.1.2 符号消费:非理性的狂欢 | 第32-33页 |
3.2 消费异化与主体性的丧失 | 第33-44页 |
3.2.1 消费异化:媒介景观与超真实世界 | 第34-38页 |
3.2.2 主体性丧失:符号操控与沉默的大多数 | 第38-44页 |
4 鲍德里亚消费理论中人与物关系分析的当代意义 | 第44-55页 |
4.1 理论意义——对传统异化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| 第44-47页 |
4.2 现实意义——对当今社会理性消费的警示与指导 | 第47-51页 |
4.3 理论局限——解构主体性的消极理论后果 | 第51-55页 |
5 结语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