污泥用于沙性土的改良及复配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沙性土的特性 | 第10页 |
1.3 污泥特性 | 第10-11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1.4.1 沙性土改良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4.2 污泥的处理处置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4.3 污泥的国内外土地利用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5.1 研究目标 | 第14-15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6 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1.7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| 第19-31页 |
2.1 污泥、沙性土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19页 |
2.2 土样的预处理 | 第19-20页 |
2.3 检测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| 第20-21页 |
2.4 实验测试及分析方法 | 第21-31页 |
2.4.1 容重的测定 | 第21页 |
2.4.2 总孔隙度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2.4.3 毛管孔隙度的测定 | 第22页 |
2.4.4 非毛管孔隙度的测定 | 第22页 |
2.4.5 最大含水率的测定 | 第22-23页 |
2.4.6 保水性的测定 | 第23页 |
2.4.7 水稳性大团聚体的测定 | 第23-25页 |
2.4.8 分形维数的测定 | 第25页 |
2.4.9 pH的测定 | 第25-26页 |
2.4.10 电导率的测定 | 第26页 |
2.4.11 有机质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2.4.12 水解性氮的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4.13 有效磷的测定 | 第28-29页 |
2.4.14 速效钾的测定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污泥与沙性土的最佳配比研究 | 第31-51页 |
3.1 污泥对土壤物理指标的影响 | 第31-42页 |
3.1.1 容重 | 第31-33页 |
3.1.2 总孔隙度 | 第33-34页 |
3.1.3 毛管孔隙度 | 第34-35页 |
3.1.4 非毛管孔隙度 | 第35-36页 |
3.1.5 最大含水率 | 第36-37页 |
3.1.6 保水性 | 第37-39页 |
3.1.7 水稳性大团聚体 | 第39-40页 |
3.1.8 分形维数 | 第40-42页 |
3.2 污泥对土壤化学指标的影响 | 第42-49页 |
3.2.1 pH | 第42-43页 |
3.2.2 电导率 | 第43-44页 |
3.2.3 有机质含量 | 第44-45页 |
3.2.4 水解性氮 | 第45-46页 |
3.2.5 有效磷 | 第46-48页 |
3.2.6 速效钾 | 第48-49页 |
3.3 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4章 污泥与沙性土搅拌方式的选择 | 第51-63页 |
4.1 污泥对土壤物理指标的影响 | 第52-57页 |
4.1.1 容重 | 第52页 |
4.1.2 总孔隙度 | 第52-53页 |
4.1.3 毛管孔隙度 | 第53-54页 |
4.1.4 非毛管孔隙度 | 第54页 |
4.1.5 最大含水率 | 第54-55页 |
4.1.6 保水性 | 第55-56页 |
4.1.7 水稳性大团聚体 | 第56页 |
4.1.8 分形维数 | 第56-57页 |
4.2 污泥对土壤化学指标的影响 | 第57-61页 |
4.2.1 pH | 第57页 |
4.2.2 电导率 | 第57-58页 |
4.2.3 有机质含量 | 第58-59页 |
4.2.4 水解性氮 | 第59页 |
4.2.5 有效磷 | 第59-60页 |
4.2.6 速效钾 | 第60-61页 |
4.3 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5章 复配土形成过程的机理研究 | 第63-69页 |
5.1 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微观检测 | 第63-65页 |
5.2 团聚体形成的机理模型 | 第65-67页 |
5.3 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6章 种植实验 | 第69-75页 |
6.1 种植植物与实验条件 | 第69页 |
6.2 植物生长状况研究 | 第69-72页 |
6.3 小结 | 第72-75页 |
第7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75-77页 |
7.1 结论 | 第75-76页 |
7.2 讨论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81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