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区域规划论文--中国区域规划论文--农村乡镇规划论文

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设计思维方式研究

致谢第4-5页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2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全球化发展冲击传统文化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城市化进程疏离村落空间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生态环境问题日渐显著第14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的目的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的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3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古村落与徽州古村落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空间、布局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思维、思维方式与设计思维方式第17-18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-21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技术路线第22-24页
2 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中的哲学思维方式第24-46页
    2.1 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特征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人类本位的特殊视角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整体互动的辩证思维第26页
    2.2 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中的哲学指导思维第2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宗族礼法——空间形态“集聚向心”第26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易学思想——空间营造“依理生象”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生态——空间选择“平衡互补”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美学——空间意蕴“理内道外”第36-39页
    2.3 哲学思维影响下的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第39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系统观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理气观第42-46页
3 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第46-62页
    3.1 中国传统科学思维的认知方式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有机的关系模式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直观的思维方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重实用的价值取向第48-49页
    3.2 徽州古村落中的科学思维表现第49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风水学说理论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科学营造思想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自然生态思想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军事防御功能第56页
    3.3 科学思维影响下的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空间尺度衔接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要素多样复合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体系循环联系第60-62页
4 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中的日常思维方式第62-72页
    4.1 中国传统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日常思维的结构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日常思维的特征第63-64页
    4.2 徽州古村落中的日常思维的理论内容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生产方式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价值观念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社会文化第66-68页
    4.3 日常思维影响下的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特征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规整性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适用性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连通性第70-72页
5 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设计思维意象再生第72-82页
    5.1 哲学思维指导下的现代住区整体规划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协调大地景观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协调整体空间第73页
    5.2 科学思维指导下的现代住区空间组织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完善尺度衔接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完整生态系统第74-75页
    5.3 日常思维指导下的现代住区适应性设计第75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住区环境的适应性设计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住区交通的适应性设计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住区配套的适应性设计第78-82页
6 总结第82-8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82-83页
    6.2 贡献与不足第83-84页
    6.3 后续研究展望第84-85页
参考文献第85-87页
作者简介第87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87页

论文共8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石墨烯基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
下一篇:基于乳液模板法的特殊结构含氟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