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8页 |
英文摘要 | 第8-13页 |
绪论 | 第18-34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9-23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9-21页 |
(二)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| 第21-23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3-31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7-29页 |
(三) 简要评析 | 第29-31页 |
三、研究方法及其重点、难点和创新点 | 第31-34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31-32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(三) 研究重点、难点和创新点 | 第33-34页 |
第一章 价值共识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 | 第34-58页 |
一、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何以成为问题 | 第35-48页 |
(一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与文化交往全球化 | 第35-41页 |
(二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与互联网时代 | 第41-44页 |
(三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与社会转型 | 第44-46页 |
(四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与文化分化 | 第46-48页 |
二、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因何凸显必要 | 第48-53页 |
(一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集中表达 | 第48-50页 |
(二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诉求 | 第50-52页 |
(三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问题 | 第52-53页 |
三、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缘何可以达成 | 第53-58页 |
(一) 价值共识可能性的代表性理论 | 第54-56页 |
(二) 价值共识可能性的现实依据 | 第56-58页 |
第二章 价值共识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性节点 | 第58-91页 |
一、价值共识的深度解读 | 第58-67页 |
(一) 共识与价值共识 | 第59-61页 |
(二) “核心”和“主导”与最大公约数的支撑 | 第61-64页 |
(三) 聚焦和把握核心价值观与价值共识的张力 | 第64-67页 |
二、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基本特征 | 第67-73页 |
(一) 基础的复杂性 | 第67-68页 |
(二) 层次的公共性 | 第68-71页 |
(三) 达成的动态性 | 第71-72页 |
(四) 利益的共享性 | 第72-73页 |
三、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定位分析 | 第73-79页 |
(一) 理论定位 | 第73-75页 |
(二) 历史定位 | 第75-77页 |
(三) 实践定位 | 第77-79页 |
四、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结构分析 | 第79-91页 |
(一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逻辑起点 | 第79-82页 |
(二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过程结构 | 第82-86页 |
(三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理论结构 | 第86-88页 |
(四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层次结构 | 第88-91页 |
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机制分析 | 第91-106页 |
一、确定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方向的目标机制 | 第91-95页 |
(一) 首要目标:筑牢社会共同思想基础 | 第91-92页 |
(二) 重点目标:构筑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| 第92-94页 |
(三) 主体目标:培养向上向善的时代新人 | 第94-95页 |
二、启动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达成的动力机制 | 第95-98页 |
(一) 思想导引: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 | 第95-96页 |
(二) 内驱动力:满足社会个体利益发展的需要 | 第96-97页 |
(三) 基础动力: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| 第97-98页 |
三、督导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发展的保障机制 | 第98-102页 |
(一) 构建全局顶层设计的保障机制 | 第98-99页 |
(二) 构建宣传舆论导向的保障机制 | 第99-100页 |
(三) 构建文化浸润感染的保障机制 | 第100-102页 |
四、形成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的整体优化机制 | 第102-106页 |
(一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之全社会整体优化 | 第102-103页 |
(二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之各阶层有序优化 | 第103-104页 |
(三) 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之意识形态建设优化 | 第104-106页 |
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之达成对策 | 第106-132页 |
一、坚持党在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文化领导权 | 第106-110页 |
(一) 文化领导权的实质:获得文化认同 | 第106-108页 |
(二) 文化领导权的作用:获得核心价值认同 | 第108-109页 |
(三) 文化领导权的再构:动态整体建构 | 第109-110页 |
二、“和而不同”与“异中求和”中西有别整合之路 | 第110-115页 |
(一) 和而不同:中国式价值共识整合思维 | 第111-112页 |
(二) 异中求和:西方式价值共识整合思维 | 第112-114页 |
(三) 求同存异:坚定走中国价值共识之路 | 第114-115页 |
三、“自上而下”与“自下而上”的双渠道培育 | 第115-122页 |
(一) 自上而下:多渠道引导价值共识方向 | 第115-119页 |
(二) 自下而上:全方位凝聚价值共识达成 | 第119-122页 |
四、大力推进大众的有亲和力的协商文化发展 | 第122-127页 |
(一) 推动文化大众化,汇聚接地气的价值共识 | 第122-124页 |
(二) 提升文化亲和力,增强核心价值观感染力 | 第124-126页 |
(三) 发展协商性文化,保障价值共识顺畅达成 | 第126-127页 |
五、充分借鉴西方价值共识的有益思路和做法 | 第127-132页 |
(一) 自由主义视野下的价值共识 | 第127-128页 |
(二) 社群主义视野下的价值共识 | 第128-129页 |
(三) 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异中求和 | 第129-132页 |
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共识之实践要求 | 第132-151页 |
一、夯实基础:以国家文化安全为基点主导价值共识的构建 | 第132-141页 |
(一) “破”与“立”:文化安全以价值共识而定 | 第133-136页 |
(二) “护”与“传”:文化安全以价值共识为用 | 第136-139页 |
(三) “补”与“合”:文化安全以价值共识而强 | 第139-141页 |
二、强化符号:以中国梦为文化符号凝聚价值共识认同选择 | 第141-145页 |
(一) 以“中国梦”为文化符号凝聚国家认同 | 第141-143页 |
(二) 以“中国梦”为文化符号凝聚文化认同 | 第143-144页 |
(三) 以“中国梦”为文化符号凝聚价值认同 | 第144-145页 |
三、坚持创新:创新价值观载体并且转变价值观话语方式 | 第145-151页 |
(一) 用好用活价值共识载体 | 第145-148页 |
(二) 创新价值共识话语方式 | 第148-151页 |
结语 | 第151-1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4-167页 |
后记 | 第167-168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1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