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导论 | 第12-25页 |
一、选题的依据 | 第12-14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4-21页 |
三、研究原则和方法 | 第21-23页 |
四、研究的难点和可能创新点 | 第23-25页 |
第一章 人民主体理念的逻辑演进 | 第25-67页 |
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| 第25-33页 |
一、“民本”释义 | 第25-28页 |
二、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 | 第28-29页 |
三、民本思想的实践条件 | 第29-32页 |
四、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西方人本主义和民主思想 | 第33-45页 |
一、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兴起与发展 | 第33-36页 |
二、当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主体性思考 | 第36-39页 |
三、西方民主思想对人民权力实现的制度建构 | 第39-45页 |
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人民主体思想 | 第45-55页 |
一、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体思想 | 第45-52页 |
二、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| 第52-55页 |
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思想 | 第55-67页 |
一、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思想 | 第56-58页 |
二、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思想 | 第58-61页 |
三、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思想 | 第61-62页 |
四、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思想 | 第62-64页 |
五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| 第64-67页 |
第二章 人民主体理念的理论分析 | 第67-104页 |
第一节 人民主体概念 | 第67-86页 |
一、“人民”的概念 | 第67-72页 |
二、“主体”的概念 | 第72-83页 |
三、人民主体概念的核心含义 | 第83-86页 |
第二节 人民主体理念的多维意义 | 第86-94页 |
一、人民主体理念的存在论意义 | 第86-89页 |
二、人民主体理念的价值论意义 | 第89-92页 |
三、人民主体理念的认识论意义 | 第92-94页 |
第三节 人民主体理念的基本要求 | 第94-104页 |
一、人民权利有切实保障 | 第94-96页 |
二、人民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| 第96-99页 |
三、人民能够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 | 第99-104页 |
第三章 人民主体理念的现实观照 | 第104-123页 |
第一节 人民主体理念的初步探索和曲折发展 | 第104-107页 |
一、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 | 第104-105页 |
二、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| 第105-107页 |
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主体理念的深入发展 | 第107-111页 |
一、邓小平与“实现共同富裕” | 第107-108页 |
二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与“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” | 第108-109页 |
三、科学发展观与“以人为本” | 第109-111页 |
第三节 新时代人民主体理念的全面释放 | 第111-113页 |
一、注重顶层设计,变革发展战略和理念 | 第111-112页 |
二、加强改善党的建设,发挥党的核心作用 | 第112页 |
三、注重共建发展,强化主体参与 | 第112-113页 |
第四节 人民主体理念践行的现状分析 | 第113-123页 |
一、人民主体理念践行取得的成就 | 第113-115页 |
二、人民主体理念践行存在的不足 | 第115-118页 |
三、人民主体理念践行不足的原因分析 | 第118-123页 |
第四章 人民主体理念的实践推进 | 第123-148页 |
第一节 人民主体理念实现的内在要件 | 第123-136页 |
一、培养自主意识 | 第123-129页 |
二、提高自主能力 | 第129-133页 |
三、获取自主权力 | 第133-136页 |
第二节 人民主体理念实现的社会条件 | 第136-144页 |
一、在经济领域,为人民能够自主创造经济条件 | 第136-139页 |
二、在政治领域,为实现人民民主创造政治条件 | 第139-142页 |
三、在文化领域,为人民享有精神自由创造社会条件 | 第142-144页 |
第三节 人民主体理念的践行关键在党 | 第144-148页 |
一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| 第144-146页 |
二、人民当家作主是根本内容 | 第146页 |
三、依法治国是根本指针 | 第146-1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8-164页 |
致谢 | 第164-165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| 第165页 |